苏瑜回到家时,就看到两只嘴角吃的都是酱汁的小花猫围了过来。
两只小花猫跟在苏瑜身后进了灶屋,缠着她再变一次戏法。
这么可爱能拿他们怎么办呢,当然是满足他们了。
最后小成和双儿各拿着一个比他们脸还大的煎饼,吃的脸都埋了进去。
苏瑜吃下后觉得味道不错,抬头问道:“娘,你觉得我这煎饼味道如何,在县里可好卖?”
“娘不懂这些,不过你这饼做的软和,味道也新鲜,娘是爱吃。”
小成和双儿也跟着婶娘点头,嘴里呜呜咽咽的说着好吃。
徐知望在苏瑜看过来时也认真的点头,“县里的饼子我吃了不少,这饼咸香软口,酱料吃着也新鲜,应该能不错。”
苏瑜听后面露喜色,徐知望在县里三年,街边的吃食可比她吃的多多了。
用完饭后,苏瑜便开始准备明日的东西,先和出两种面糊,再把配菜全都分罐子里装好,又喊徐知望去把柴砍成方便泥炉使用的大小,小成和双儿也帮着大嫂递东西。
好在家里人多,在睡前就都收拾好了,明日一早就要去县里,苏瑜早早就让娘带两个孩子去睡觉,小成和双儿也美滋滋的躺下了。
睡前大嫂可是说过了,明日居然真的要带他们一起去县里,而且还是帮大嫂收钱的小账房呢,小成闭着眼睛还在回忆之前的大哥教过的算法。
苏瑜这时也在和徐知望商量,“我打算日后都带着小成和双儿一起去县里,我看小成就和夏家的两个孩子亲近些,不然就是整日在家守着妹妹,小成也不小了,去县里多看看没有坏处。还有双儿性子软又不爱说话,我就想着跟在我身边,多和人打打交道,也许能好一些,你觉得怎么样?”
徐知望丝毫没有犹豫:“你说的对,只是你要做生意还要分心照顾他们,可能忙得过来?”
这时苏瑜的笑了多了几分真,“没事的,小成和双儿都很懂事,摊子小我也能看得过来。”
她其实是有心想带两个孩子多走走看看长些世面,不过今日若是他信不过她,那这种事以后她也不会再提。
......
天刚蒙蒙亮,徐家就已经收拾好了。
徐知望用扁担挑起两个箩筐,苏瑜捧着泥炉,小成和双儿精气神十足的跟在大哥大嫂身后出了家门。
小成和双儿今天都穿上了婶娘之前给他们做的新衣裳,还背上了平日里舍不得用的布包。
苏瑜又给小成新绑了发髻,双儿的更是费了心思,苏瑜先在头顶中央给扎了个小丸子,两侧的头发梳成了麻花辫,然后再分别缠绕到两侧用红发带固定住,乍一看仿佛是一朵层层叠叠的花,和双儿的花布包搭配起来仿佛是个小花仙子一样。
苗秀莲看了直夸好看,小成看着妹妹也连连点头,双儿迈着小腿跑到大嫂的铜镜前左照照、又看看,美的不得了,现在连走在路上小脑袋都高高扬起,恨不得让路边的花儿、鸟儿、虫儿都来看看她的新发髻。
时辰还早,苏瑜带着两个孩子坐上了第一躺牛车,徐知望则挑着扁担走在前面。
小成和双儿叽叽喳喳的说着话,苏瑜悄悄朝着前面的身影看去,两个装的满满的箩筐也没能把他的脊梁压下几分,挺拔魁梧的身形让她觉得安稳。
苏瑜很快收回视线,扭头和小成说着话。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到了摊位前,连右边卖豆腐的大嫂看到都愣住了,还是头一次见拖家带口来摆摊的。
苏瑜先用抹布把桌子擦拭一遍,再一边喊徐知望把箩筐里的东西拿出来摆放在桌子上,小成和双儿动作麻利的去后面把泥炉生了起来。
泥炉在左,酱料和配菜在右,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所有东西都摆放整齐了。
开张喽!
苏瑜净手后围好围裙,热锅开始做今天的第一份煎饼。
西市早起来菜蔬吃食的人也不少,这时候路过的人三三两两的看过来。
实在是这摊子有些打眼。
只见摊子后站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妇人,穿着素布衣裙却更显清丽,身旁还有两个穿戴精神的娃娃,孩子不仅长得好,身上的布包也十分新鲜,尤其是边上的女娃娃,从穿着打扮到发饰活像朵花似的。
摊子不大,每个人倒是都挺招人看呢。
苏瑜大大方方的站在摊子后面忙活,一边吆喝道:“现吃现做,热乎出炉的煎饼喽,又软又香的甜面煎饼啦。”
嘴上说着话苏瑜就已经舀了一勺黄面糊倒在锅中,手上那么一转,面糊就变成了一张薄饼,这下子原本还看热闹的人立马有两个好奇的人上前几步围了过来。
“呦,小娘子的手真巧呀,这饼就这么一下子就成了?”说话的大婶简直和昨日小成吃惊的样子一模一样。
苏瑜抬头笑笑:“是呀,现吃现做的饼才香呢,您看我这煎饼里面料可足着呢,自家都吃的饼可不唬人。”
还没说完,苏瑜已经利落的把鸡蛋摊好翻了面,又刷了两遍甜面酱,接着放上薄脆、菜叶、和炸的金黄的鸡块,最后把四边饼皮盖到中间就成了。
苏瑜把做好的煎饼放到一旁的干净叶子上,一个煎饼看着比旁边娃娃的脸都大了,倒是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