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想是一回事,该怎么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难道要她说:你今晚不用忍了,我也想要?
这什么虎狼之词!
苏瑜立马臊红了脸,就是打死她,这话她也说不出口。
左想不行,右想也不行,苏瑜一时没想好合适的说辞。
不过这时她发现腰间的大手乖乖的停住不动了,她悄悄歪头看去,见徐知望居然已经闭上了眼睛。
他这是要睡了?
昨夜还猴急的缠着她,憋得满头是汗,今天怎么突然这么消停了?
苏瑜想了想,应该是做活累了吧。
毕竟白日铁匠铺的活计不轻松,晚间回来还不停的帮她干活,他就算再能干,但这样连轴转也是会累的。
苏瑜松了口气,其实今天忙了一天她也累得很,安生的睡一觉也挺好。
小两口少见的早早就睡下了。
只是让苏瑜没想到的是,不只是今晚安生,接下来的五天晚上徐知望都安生的很。
苏瑜开始还有些纳闷,怎么这人突然转了性子,后来想他应是记得她说的十日期限,估计是怕再胡来惹她生气吧。
其实苏瑜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想这事,这几日折桂糕都卖的极好,甚至不用她再卖力吆喝,都已经有不少人来找了。
苏瑜忙的团团转,每日起早贪黑的,在家的话也少了,便没留意徐知望是更加沉默寡言。
这天苏瑜照常在摊子上忙着,摊子前来了一位穿着齐整的妇人,手里牵着个看起来比小成小两岁的小儿郎。
这个妇人要了十块折桂糕,又要了两个甜面煎饼,所以要在摊子前等一会。
那小儿郎虽然年纪不大,但很是懂事,乖乖的等在摊子前也不吵闹,还一边晃着脑袋背书。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禄在......”
背到一半时,小儿郎突然停下了晃着的小脑袋,皱着小眉头,一副十分苦恼的样子。
小成已经把折桂糕包好了,看着小弟弟念了好几遍还是记不起来就有些心急,一时没忍住脱口而出:“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对对,就是这句。”小儿郎一下子亮起眼睛看向小成。
小成突然出声,苏瑜和那妇人也跟着看向小成。
小成看大家都看着他,突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挠挠脑袋低下头去。
那妇人见小成年岁不大,书倒是背的流利,便转向苏瑜问道:“不知你家小弟是在哪个学堂读书?”
这一下子倒是把苏瑜给问住了。
倒不是因着这妇人的话,而是她突然发现,小成现在也正应该是读书的年纪,不知怎么从来提徐知望提起过呢?
“我家小弟没上学堂,我夫君识得些字,应该是恰好教孩子背过这篇文章。”
妇人听了这话也就不再问了,还以为是哪个学堂的夫子教的好呢,她就想着打听一下。
不过也是,这个年纪的儿郎若是读书习字,又怎会来市集做这街头摊子的生意呢。
妇人拿好东西便走了。
人走后,苏瑜把小成拉过来问:“小成,刚才的文章是跟你大哥学的吗?”
小成摇摇头:“不是,是村长爷爷家的大梁哥在村里经常背这篇文章,我听的多了就记住了。”
苏瑜心里一惊,伸手摸摸小成的头,“小成可真聪明,那你大哥怎么没送你去学堂读书呢?”
“我……我不喜欢读书。”小成说话间眼神闪躲,有些不敢看大嫂的眼睛。
苏瑜有些心酸的摸摸小成的小脸,却没再问什么。
可这话她怎么会信呢。
若是不喜欢,一个年少的小男孩,会去留心听人背这些拗口的文章?
若是不喜欢,听过也就罢了,可听后还记在了心里?
早熟的孩子早当家,看来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今日上午人少了一些,苏瑜坐在板凳上想着事情没有说话。
小成悄悄侧头看一眼,也夹着尾巴安安静静地坐着。
不过没过一会,几日不见的成婆子,今天居然难得的过来了。
苏瑜脸上挂起笑起身招呼:“成婶婶,可是几日没见您了,今天得空出来逛逛呢。”
“前几日手里事多,今晌午家里公子想吃你那酱香饼,正好有空,我就过来走走。”
苏瑜听后便开始热锅烧油。
成婆子看似无事地扫了一圈周围的人,见没人过来才压低嗓音问道:“瑜娘,瞧你这摊子最近人少了许多吧。”
苏瑜抬起头来,见成婆子的样子便知是有话想说,便也没藏着掖着,“婶婶说的是,折桂糕过了前几日那新鲜劲后,来的人就少了些。”
成婆子低头说道:“在咱们县里东市那边的街上,有家千里香点心铺,前几日我去那铺子,碰巧看见他们铺子也在卖折桂糕,价格倒是一样,不过样式要比你这更精致些。”
苏瑜刷酱的手停下。
她早有想过会有这一天,只不过没想到会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