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认数对一个乡下的农人来说,是这辈子也不能奢求的本事。
太多乡下人家里没有人识字认数,他们也找不到任何途径学习。
只有私塾里的先生和读书的学子们才能认识字,这些人才能够走上天下最尊贵的那一条路,有机会出仕当官。
赵家村和天下所有的村庄一样,村子里的人大都识字不多,这也是赵家愿意一直供着赵墨才的缘由。
家里有一个会读书、愿意读书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所以举全家之力供养一个读书人,纵然会让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加贫苦,他们也是愿意的。
村子里其他人家,从前嘴上说赵墨才读书读了没用,还把家底都给掏空了,什么好吃懒做、好高骛远、作威作福这样的标签都往赵墨才身上贴,可私底下他们心里羡慕吗?
当然羡慕了。
他们都明白赵墨才就算考不上秀才,凭着他这个童生的身份,去县城里随便找个营生,也是比他们这些泥腿子容易。
他还能将自己学到的学识传给自己的后代,说不定什么时候,赵家就再出一个有才之人彻底翻身了。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根本就不用等以后,赵墨才现在就在教家里所有人认字识数。
“听说就连何悠的表哥都能跟着一块儿学,他那表哥可是十年没有和何悠来往过呢。”
“果然沾亲带故一些也是有好处的。”
“我看他今天挑来的那一担柴火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要是我家的孩子能去赵家跟着识字,别说一担柴火,赵家一冬的柴火,我家也愿意给他们收拾出来!”
“哎呦,你说这话好像显得你多大方似的,他们家若是愿意教我家的小孩儿读书认字,我明儿就把我家男人撵到他家地上去,给他家修整土地,为他家明年的春耕做准备。”
这些人可不只是嘴上说说,他们心里也很意动。
而那些与赵家关系比较好的人家,不仅是心里意动,手上已经有了动作。
赵家隔壁住着的是赵家的一个亲戚,赵墨才要叫她姑婆。
在周用民趁着月光又送来了一担柴火后,赵姑婆也忍不住了。
她收拾了自己家里一小袋子麦子和一小袋子稻米,又摘了一个家里结的最好的冬瓜,最后想了想,再从家里的柴房里挑出来一捆最耐烧的柴火,让自家大孙子抱着柴火,自己则拿着其他东西上了赵家的门。
于氏一听见自己老姐妹的声音,立刻从屋里走出来,打开院门,月光下也只能堪堪看到人影,看不清太多神色。
所以当赵姑婆将手里的东西塞到于氏怀里时,于氏有些错愕,“哎呦,老姐姐,你这是做什么?”
赵姑婆让大孙子将柴火直接送到赵家的柴房里去,然后这才握着于氏的手说:“从你嫁到咱们赵家村来,我们俩姐妹关系就很好,我嫁了人后,咱两家更是当了邻居,情分比其他人都要深得多,你说是不是,老妹妹?”
于氏立刻回复:“那是自然啊,我来了这赵家村,跟你关系是最好的。”
赵姑婆说:“既然如此,我也不跟你多说那些有的没的。”
“我今日上门来呀,就是想求求你这个老妹妹,看在咱俩关系这么好的份上,也帮扶帮扶咱们家大孙子。”
“我这大孙子我也不求他有什么大出息,能够跟着你们家赵墨才识得一些数,认得一些字,再学些算术,那就是顶好的了。”
“往后啊,我也会让他记得你家阿才教授他的这份恩情。”
“别的不说,那周家的今天送来的鞋,你家阿才给了他的夫郎,这几日我就让我家孙子他媳妇给你家阿才赶一双棉鞋出来,让他这一冬啊,都冻不着脚!”
“往后每年,我都让我这孙媳妇给你家阿才做一双鞋,让我家孙子上山给你们家打柴,你看这行不行?”
于氏连忙说:“哪用得了这些,我们俩的关系,你只管叫你孙子来学,我家阿才教一个也是教,教一家子也是教,再多一两个人他也费不了什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