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的琉璃瓦凝着寒露时,太子宏指尖突然动了动。冯太后腕间佛珠应声而断,九十九颗菩提子滚落,有几颗落在抄了一半的《药师经》上。
兰芷看见太后藏在广袖中的手指正微微发颤,药碗腾起的热气氤氲着太子惨白的面庞,若隐若现的紫绀色让她想起三日前暴毙的试药宫人。
她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再加三钱犀角粉。”冯太后突然开口,脑海里却是小婴儿初抱到仁寿宫,隔着三重纱幔传来的婴啼声,比此刻太子的哮鸣还要清亮。
“如此猛药,只怕太子承受不住……”医官战战兢兢地开口,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洇湿了衣领。
兰芷也跟着揪心,她的目光在太子宏毫无血色的脸与太后冷峻的神情间来回游移。太后却仿若未闻医官的劝谏,眼神空洞地凝视着太子,许久,才缓缓回过神,声调冰冷:“事已至此,不照此用药,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是,是。”医官连忙应了。
药碗被端到近前,热气腾腾,医官颤抖着手,用银匙舀起一勺药汁,送至太子唇边。药汁刚一触及,太子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发出痛苦的低吟。
冯太后的目光依旧死死地盯着太子,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眼中有不忍、决绝,还有一丝不为人察觉的恐惧。
兰芷再也忍不住,扑通跪地,“再想想别的法子吧,太子定能熬过此劫,可这药性太强,万一……”
话未说完,太后猛地转过头,眼中的厉色让她后半截话生生噎在喉咙里。
东宫上下愈发如履薄冰,太子宏的每一次微弱呼吸都揪着众人的心。
兰芷守在太子床边,不停用浸湿的帕子轻拭他干裂的嘴唇,喃喃低语:“殿下一定得撑住啊……”
冯太后望着断了的佛珠和那半卷《药师经》,双手合十。
此刻拓跋道符起兵谋反的消息还远在潼关。
魏宮笼罩着难以言喻的不祥气息,封蘅来过东宫数次,眼看着太子的情形愈发糟糕,太后急火攻心,竟有一次呕出几点血来,她把此事告知拓跋弘,帝王神情平淡,盯着桌上的兵防图,“你不必为她忧心,有干儿也是一样的。”
“韩姐姐就非死不可吗?”封蘅难以相信此刻拓跋弘竟如此冷淡。
他抬起头来,“要是太子能活,她就不会死。”
封蘅动了动嘴唇,还想说些什么,可她什么也说不出来。
雍州司马段太阳密报拓跋道符谋反的信函呈送到太和宫只比卢源的密信晚了两日,这天气温骤升,东宫西北角一株枯死的合欢莫名其妙有了生机,夜里,太子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的起色。
或许是太后的虔诚感动了上苍,或许因为太子是真正的天之子,太子此后一天好过一天,东宫终于从阴霾中逐渐复苏,消息传到昭宁宫,封蘅长长舒了口气,窗外阳光明媚,暮春初夏的时节,就应该是最惬意的时节。
拓跋弘恢复了对太子冷淡的态度,命人不咸不淡送去些赏赐和关爱,以示皇恩浩荡。
段太阳的捷报惊破平城残存的春寒。
卢源在段太阳将拓跋道符首籍呈送朝廷的前一晚回到平城,自景阳门的偏门进入魏宫,由络迦亲自引至太和殿。
他提及段太阳的真实身份,帝王神色平静,只淡淡说了声,“此去长安你做的很好,刑狱中事你最熟悉不过,什么人该留,什么人该肃清,也得有把明尺。”
“臣明白,必不负陛下期望。”卢源领命退下,身影很快消失在太和殿的长廊尽头。
拓跋弘沉默半晌,才问,“段太阳到哪儿了?”
“回陛下,说是这两日就到平城。”
拓跋弘在武英殿赐酒,司马跪拜,见到天颜,原本严肃沉着的眼睛蒙了一层雾气,他什么也不要,恩赏、封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