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清来心里却一惊,天上飞过群雁,那是他来时的方向,紧贴心口,还藏着阿娘的簪子。
贺清来趁着领头官兵和慈幼堂管事说话,他悄无声息,慢慢地贴着墙往后走,接着一个扭身,飞速逃走。
身后传来大人们的呼喊,贺清来心跳如鼓擂,小孩子衣衫褴褛,当街狂奔,七扭八扭,哪里狭窄往哪里逃,钻狗洞、蹿小巷,终于把紧追不舍的官差给甩掉了。
可是沐川城那么大,那么多官差,贺清来在沐川城,迟早会被送回慈幼堂的。
他想起母亲的话:“像大雁一样,往南逃。”
“我一路逃,天上飘起小雪的时候,被杜爷爷捡了回来,就此在这里长大。”
贺清来说到这里,微微笑:“我娘说,我的名字取自于清风徐来,所以叫清来,小河村比常州温暖很多,这里很好。”
狐狸听得认真,贺清来看着她模样,心里涌上一阵桂花蜜似的温暖。
他的旧事不多,只想一件件说出来,说给衣衣听。
“娘亲走前,说不论到了哪里,都不许给她和爹立坟冢,也不许供奉牌位,所以清明节,我并不用拜祭双亲。”
“这是为什么?”狐狸情不自禁问。
贺清来温和地注视着狐狸,眉眼中怀着释然和轻松,娓娓道来:“一则,我是年少失孤,飘零异乡,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立衣冠冢、做牌位。”
“二来,立个牌位看似是个念想,可我年纪太小,只会时时想起自己无依无靠,只怕要沉湎悲戚,自怜自艾,更过不好接下来的日子。”
他明白娘亲的深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往事已尽,狐狸只觉得心上微微发酸。
贺清来却很释怀地朝着狐狸宽慰一笑,端起二人粥碗:“都冷了,我再重新盛粥。”
狐狸稍稍回神,双手接过热腾腾的粥,慢慢吃了几口,看贺清来面无郁色,便放下心来。
好在不久之后,连这场清明雨也停了,满山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席卷,嫩绿冒头,毛茸茸如一层云彩浮在群山连绵。
刚到三月底,众人又开始农忙前奏,翻田锄地,狐狸乐颠颠跟着贺清来忙前忙后。
天地清朗,杜村长站在地头看了半响,忽然一招手,呼喊道:“衣衣!”
狐狸一抬头,朝杜村长看去,接着跨上田埂,朝他奔去:“爷爷!什么事!”
等狐狸到了跟前,村长朝着眼前土地比划:“你的户籍办妥了,就在小河村,你看这里的田,你中意哪里?”
狐狸一呆,“给我田作甚?”
“这傻孩子!不要田怎么能行?”姜娘子大笑,“既然是小河村人,就得有一块小河村的田。”
“自从流民逃难,四处扎根后,官府定策,定居百姓可以卖田定租,”杜爷爷和善地仔细解释着,担心狐狸不明白,“爷爷的田最大,种着费力气,你若手有余钱,可以先买几分地种着,若没有,林婆婆说了,许你先租她的田种。”
“买卖虽便利,但不如有块自己的田,什么时候也饿不到,只是租买都需按照官府定价,写出合同,这才可以。”
狐狸明白了,她是得有块田呢,总不能只吃贺清来的稻谷!
这么想着,她的目光在稻田中流连,只是并非行家,看不出什么差别,于是道:“哪里都行!过了个年,我手里没那么多银钱,约莫只有不到二两,不知能买多大一块?”
“村中均是二等田,一亩二两银,既如此,你先拿出一两,分出半亩地。”杜爷爷斟酌着,“往后若手有余钱,再买也来得及。”
狐狸心中雀跃,抬步便走:“那我回家取钱!”
杜村长笑道:“取了钱,到我家中画押签字。”
狐狸响亮地答应一声,风似的跑回家,屋子里安安静静,一只鼠也没有,开了春,小鼠们欢腾笑语,都不愿再拘在屋里。
狐狸一把拉开小抽屉,铜钱、碎银子碰撞在一起,放了一个冬天,散发出微微的木头香气,她从铜板中捡出银粒,加在一起约莫是一两,只怕不够,狐狸又数出百枚铜板,如数塞进荷包。
等进了杜爷爷家,桌上摊出三份,田契、文书等,全部齐全,狐狸高兴交出银子,小秤子一称,杜爷爷眯着眼看:“···还差七十文,衣衣你来看。”
“不用看,我信爷爷!”狐狸低头找钱。
交付银钱,她很珍重地在文书上签字画押,心里还在庆幸,幸好同贺清来学了名字,如今正好下笔。
“还得在官府留底盖章,新田契才作数,明日我便去官府,盖了章给你送去。”
狐狸点头,觉得有点轻飘飘的惊异。
翘首以盼两日,终于在四月开月,狐狸拿回自己的田契,田契上花花绿绿,看不明白的一行行、一列列墨字,还有花纹缭乱的官中红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