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站住脚,等他下文,梁庭朝院子里一看:“清来!都到杜爷爷家去,有事情商量。”
贺清来擦干双手,出了院子:“什么事?”
梁庭微微摇头:“还不知道,但是宋爷爷回来了。”
“宋爷爷?”狐狸听见“宋”便很上心。
梁庭道:“嗯,就是开书塾的宋爷爷。我们快走吧,全村的人都到了。”
三人相伴,到了杜村长家门前,果然院子里乌泱泱站满了人。
狐狸跨过门槛,悄悄溜到张芮和苗苓身边:“有没有说要做什么?”
“好像是宋爷爷要回村子。”张芮悄声道,狐狸环视一圈,村民都到齐了,连宝珠也被站在一边的陈平康抱在怀里。
正屋里几个长辈坐着说话,杜村长起身,同宋爷爷出来,在门前站定。
狐狸仔细打量着宋爷爷,老人似乎六十岁出头,可是很精神,面容慈和,笑容温厚。
“大家稍微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有大事要商量。”杜村长大声说着。
所有人的目光移动过去,杜村长清清嗓子,继续道:“宋老夫子是咱们村里的人,如今一来,告老还乡,二来,是想在村子里改建一所乡下书塾,将周边大小儿童聚起来,稍微念书识字。”
语罢一停,似乎在等众人反应。
“这是好事啊!”姜娘子率先笑道,立即有几人附和。
“建书塾,这得多少银子?”梁延不知何时挤到贺清来身边,梁庭小声道:“先别说话。”
宋老先生也微微笑了,他一笑就更慈和,只听他不紧不慢道:“虽是好事,花费也一应由老朽承担,但是兹事体大,一天两天是办不成的,而且难免给诸位带来不便,所以先来问问各位意见。”
这时候那个扶宋爷爷下车的男人上前两步,止在他身后,很和善道:“要建书塾,如今村里的老宅、桥梁都需得翻修拆除,建成后学生求学等,难免惊扰四邻。”
姜娘子笑了:“这有什么,只要事成,也算功德一件!”
众人都笑起来,宋家的人说话到底有些客气,此时才让气氛活络一些。
陈平康问:“建书塾建桥,也都要用工用料,这怎么办?”
“自然先用村人,再四下寻工买料,不敢耽误大家农忙,所以预备年后开工。”又是那中年男子说。
“这都好说,只是老先生,这招收的学生不知是多大岁数的?”
这话一出,大家都等着他回答。
宋老先生是秀才,门生众多,只是放着平河镇上的书塾不做,回来建乡下书塾,倒有点奇怪了。
“这次的书塾,只是想教授些幼童,也不求举人、秀才之类的功名,只是想让孩子们能识字,稍通文理,”宋老先生开口说,慢慢道:“所以束脩也低,只当是做些好事。”
说到这里,梁延小声问:“苏昀哥,你的学费多少?”
苏昀不做言语,悄悄比了个手势,狐狸看过去,立即瞪大了眼睛——五两 ?这么多!
狐狸立时愣住了,满脑子都是一刀纸几百文的想法。
但听了宋老先生的说法,村人又都高兴起来——尤其是陈平康和邓进,别的不说,现成的两个泥瓦匠。
苏小娘子小声道:“宝珠,岂不是你爹能一直在家了?”
宝珠不明白,只是眨眨眼睛,看来看去。
还没开始动工,这其中许多事情要慢慢来说,于是陈平康、邓进等留下来说话,其余人便渐渐散了。
狐狸出了门,一团人都围着苏昀,梁延好奇道:“苏昀哥!屋子里那个站着的是不是宋钰?他也是一等对不对?”
苏昀点了头:“就是他。”
宋钰?狐狸还没从学费思绪中回神,于是耳边淡淡飘过这名字。
“那回来建书塾这事,你知道不知道?”小桃问。
“只是听过风声,不敢确定。”苏昀回答。
众人走着,小桃高兴道:“都吃过午饭了,去我家玩吧!”
于是众人边说边笑,朝河边走去。
见狐狸一直垂首神游,贺清来低声问:“在想什么?”
狐狸抬头,朝他一笑:“我在想一年读书要多少银子呢。”
贺清来抿唇,苏昀听见这话,回头笑道:“这还只是学费,一年一交,还有些书本杂费,食宿花用。”
苗苓好奇道:“刚才说话的是宋伯父,苏昀,他是你的老师不是?”
苏昀摇头:“他不教学生,教我的夫子姓丁。”
就这样叽叽喳喳,从话题一直在宋家,渐渐绕到别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