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一湖金 > 第30章 第 30 章

第30章 第 3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对这位惠正法师,安佑有些印象。去年妻子省亲归来,曾提起过。“去年不就说要筹款建庙,怎么现在又来找你?”

博夫人的神态里有种微微的得意:“自然是他筹不到,才来请我帮忙。”

安佑吃着饭,过了一会儿问:“他的来历,你弄清楚了吗?”

博夫人自然一清二楚。“他自幼修习教法,学成后在神主面前发下宏愿,要将婆罗门教传入东方,由此赴沙蹈海,步行万里,一路向东而来。去年春天,从白山南道进入赭石城,在城中的波漪寺暂住下来。与波漪寺住持深谈之后,决心来都护城布道弘教。恰逢其时我回赭石城省亲,波漪寺住持便请我捎他一程,由此有了这段香火情。”

走白山南道?“他们的教坛在哪里?”安佑问。

“焉耆。”

焉耆?安佑明白过来,他一时沉吟。见状,博夫人问:“怎么了?有什么不对?”

安佑回过神:“没什么。这件事,你先缓一缓,不要答应。”

“我自不会轻易答应他。”博夫人嗔了丈夫一眼,语带骄矜。

****

第二日清晨,散朝后,安佑受召前往高盛宫书房。在殿门外,偶遇了同样受召的大王子庾昭明,安佑拱手道谢:“蒙大王子记挂,昨日安排太医来看望小女。小女服过药,如今已是大好。多谢殿下。”

庾昭明伸手扶起安佑:“丞相不必如此客气。不过是偶然遇见,顺手而为而已。请。”他伸手比了个请。

“殿下仁慈,微臣感激不尽。请。”安佑同样躬身比了个请。终究是庾昭明先迈步,安佑随后,二人一前一后走进了书房。

书房内,高昌王盘腿坐在榻上,手里握着一本书,见二人进来,将书放了下来。

庾昭明向父王行礼,安佑随后也向大王行了一礼。

“免礼,都坐吧。”高昌王说。

安佑谢过大王,坐了下来。

今日,君臣三人要议的,是康国使者来访接待事宜。

去年千秋节上,曹国大王子提出了会盟之请。

自数十年前那一仗之后,曹国与焉耆缠斗多年。为泄愤,更为围困,曹国在葱岭以东部署重兵,焉耆商人无法东出,只能在曹国划定的照城进行交易,由此,曹国算是渐渐扼住了焉耆的咽喉。可所谓虎入绝境,獠牙更甚,更何况焉耆乃葱岭以西首屈一指的大国,要彻底扼死这样一个大国,越到后期,越不能掉以轻心。

曹国担心,焉耆为寻求破局之道,与白山北道各国私下联络,因此曹国希望以一纸合约,阻断各国单独交通焉耆的可能。

就白山北道各国而言,曹国在葱岭以东,距离焉耆最近,其次分别是康国,石国,何国和高昌。曹国本意,会盟国范围只在曹,康,石三国之间,可高昌实力强劲,又同在白山北道,若想构建这样一个联盟,高昌不出席,曹国自己都无法放心。

这就是曹国之所以提出会盟的背景原因。

对于焉耆,高昌本来不甚关注,毕竟两国距离太过遥远。去年,面对曹国大王子的提议,高昌王口头表示赞同,却提出要求将焉耆货品交易地设在高昌。这个要求颇有些苛刻,且令曹国为难,当时曹国大王子表示需要回国后与朝中商议再定。

曹国大王子归国后,在高昌王的授意下,安佑组织各部对国内往来行商记录进行排查,发现焉耆商人的身影确实逐年减少,近几年来更近乎绝迹。焉耆商人绝迹,来自焉耆的货物却不见丝毫减少,这些货物全从照城转售所出。由此,可以想见曹国从中获得的利润。

如此巨大利益当前,高昌王自然心动,可反复推敲之后却不得不放弃。焉耆,距离高昌实在是太远了,所谓鞭长莫及,让人不得不反复掂量其中得失。

今日,高昌王之所以召见丞相安佑和大王子庾昭明,是为了康国使者带来的新消息。

去年,曹国大王子归国后,会盟之事一时归于沉寂,但今年春天,冰雪还未化尽,一队康国来的使者就踏入了都户城,带来了康国王的亲笔信。

原来,为拉拢康国,曹国将高昌王的要求改头换面,抛给了康国,即:照城仍作为收纳焉耆货物的第一道关口,但为表示曹国对于会盟的诚心,曹国愿意舍弃直接转售的利润,由康国设立一个交易场,所有照城所纳之货物,全由此交易场进行转售,相应差额利润,曹国一律不插手。

这是一个极其诱人的建议。康国王稍加思索,便欣然答应。

高昌王接待了使者,对于康国王成为会盟之事的促成人表示了欢迎,却对康国王提出的降低本国关税,便利高昌商人的条件表示了异议。

“既是同盟,命运以共,利益也要攸关才行。”

康国使者带着高昌王的建议和要求回去了。这一去,又是长达两月的无声无息。可两个月后的今天,高昌收到了康国使者即将再次抵达都护城的消息。

今日要议的,正是如何迎接,接待使者的诸班事宜。虽然使者已经来过一回,一应接待有旧例可依,但高昌王仍然重视,他问了一些细节安排,庾昭明起身一一答了,高昌王点点头,交代道:“还是要仔细,不可有松懈。”

庾昭明应了。

事情议完了,高昌王并没有叫二人退下的意思。安佑陪着闲聊了几句,说起了婆罗门教。

“如今有多位婆罗门僧徒在城中传教,据闻,其教坛在焉耆。”

“焉耆?”高昌王果然有了些兴趣,问:“他们从哪里入朝?”

“白山南道,由赭石城入关。赭石城有一座婆罗门寺庙,是他们入朝传教的第一处教址。”

“走白山南道?那该是为了避开曹国。想曹国与焉耆之争,已紧张至此。”高昌王若有所思。

白山南道,黄沙万里,罕无人烟,唯有几个绿洲小城。

安佑点头称是,又道:“这些婆罗门僧人如今正在城中活动,听闻是想筹款修建寺庙。”

多年君臣,彼此心中早有默契。高昌王看着安佑,微微笑道:“我高昌向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凡有益者,莫不容纳。”

安佑起身,拱手称赞:“大王圣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