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故去之后,摄政王宋思齐才从边境紧急回朝奔丧。随着太皇太后的离世,林小妹也被送回了林家,之后的后宫有一段时间处于无主状态,成为了各方势力的博弈场所。
有一阵子,宋元明身边除了最贴身的几个宫人,其他的宫人几乎是走马灯似的更换。今天这个不小心砸了杯子,明天那个不慎犯了忌讳,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们离开。有的人被调离岗位,有的人遭到贬谪,甚至有的被处决。曾有人明里暗里地告诉宋元明,那些人都是大臣们安插的眼线,他们的离去是咎由自取,而这些人声称自己才是对宋元明绝对忠诚的人,愿意为皇上肝脑涂地。
然而,这些表忠心的人有时候也过不了多久就成为了那些离开的人中的一员。宋元明开始意识到,即便是那些声称最忠诚的人也可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不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让宋元明感到疲惫不堪,同时也加深了他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感。每当有人宣称自己是最忠诚的仆人时,宋元明都会保持警惕,因为他已经学会了在这个充满诡谲和背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这段时间里,宋元明亲眼目睹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变动,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新面孔,每一次变换都意味着后宫格局的微妙调整。这些事件不仅让他感到身心俱疲,也加深了他对周围人的不信任感。每当有人宣称自己是最忠诚的仆人时,宋元明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他已经深刻地了解到,在这个充满诡谲和背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需要智慧和谨慎。
他开始学会分辨哪些是真心的效忠,哪些不过是表面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元明变得更加谨慎和内敛,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免被人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即使是对那些声称最忠诚的人也不例外。这种生活状态让宋元明变得更加孤独,但他明白这是在宫廷中生存下去必须付出的代价。
*****
宋元明冷眼看着这一切,他分不清其中的真真假假,也难以辨认谁是真的忠诚,谁又是别有用心。他和宋思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明显的隔阂。
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宋元明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新面孔,每个面孔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不同的意图。每当有人声称自己是最忠诚的仆人时,宋元明都会保持警惕,因为他已经深刻地了解到,在这个充满诡谲和背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需要智慧和谨慎。这种不断的猜疑和警惕不仅让他感到身心俱疲,也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封闭和戒备。
宋思齐作为摄政王,在太皇太后去世后回到朝中,他开始更多地介入后宫事务,试图稳定局势。然而,宋元明对于宋思齐的意图也开始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注意到宋思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试图从中寻找线索来判断他的真实意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猜疑和隔阂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这段时期的经历让宋元明变得更加谨慎和内敛,他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免被人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即使是对那些声称最忠诚的人也不例外。这种生活状态让宋元明变得更加孤独,但他明白这是在宫廷中生存下去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个时间段,宋思齐倒是有可能开始能够安排人在宫里给宋元明下药。但是这也说不通,因为在宋元明立后之后,林后就把后宫的管理权又接手过来,重新将后宫掌控在林相一派的手中。按理说,在他们成婚后,宋思齐应该是不容易再给宋元明下药了才对。
可宋元明现在细细回忆着自己在大齐最后的那些日子,感觉自己恐怕在那几年都没有离过药。如今回过神来,宋元明才感觉自己在伏击宋思齐那时候的精神状态已经很不对了。他自己的性格,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宋元明自小就有一些懦弱和胆小,一个傀儡皇帝在皇位上做了那么多年,把自己坐得那么暴躁,好像也不怎么对劲的样子。
宋元明开始意识到,在他最后的几年里,他的性格似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原本的性格是比较内向和胆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变得越来越暴躁,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种转变在伏击宋思齐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已经偏离了常态,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安。
宋元明开始怀疑,这种性格上的变化可能与他长期服用的药物有关。他意识到,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么他在这些年里的许多行为和决定可能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而是受到了药物的影响。这种想法让他感到既震惊又无助,他开始思考,是否还有机会找回真正的自我,以及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控制。
他开始仔细回忆起那些年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出一些线索来证实自己的猜测。他想知道,究竟是何时开始服用这些药物的,又是谁安排的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