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各司其职,热情空前高涨,干得如火如荼
燕国一开始便仗着兵强马壮假借借道实际要行抢夺之实。
伊吾草原虽挨着燕国的织云草原与魏国的抚风草原,却比两草原更加辽阔,青草也更加的肥美,养出来的马也更加的膘壮,因而也更适用于各国的骑战军队。仅此一项,不知营收几何,让各国都多有觊觎,燕国与魏国更甚。奈何两国冲突不断,却难决胜负,最终让这国外之地一天天繁荣起来。今次,燕国想趁着魏国伐吴,家国空虚,来个一石二鸟:夺回伊吾草原,围魏救吴。
一边派公孙筹、乌力来和草原做生意意图麻痹草原,一边又派人悄悄潜入意图出其不意占有草原。最终乌力两人被俘虏,燕国蒙将军也收到大礼包,一时怒不可遏,区区一个草原胆敢嚣张如斯!帐中不时传来咆哮,多人受到波及,有人被施了军杖,有人被罚了徒刑,更有甚者被即刻处死。留了许多的血,才将将熄了满腔的怒火,一时冷静下来又想着,草原是怎么悄无声息的入的营帐,又该如何加强防御,又当怎么应对从羽旸城来的王上使者。
等乌力回来,看到他参差不齐的头发后,蒙将军彻底恼羞成怒,一个弹丸之地的莽夫他怎么敢!一怒之下不敢多人的阻碍,决定强行攻入草原。
十则围之,倍则分之。熟读兵书的蒙将军把这两句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伊吾草原与燕国接壤的地方团团围住。
战场千变万化,没有最好的术法,重在随机应变。孙子的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都注重慎战。
设想过和谈,讨论过和谈的底线和条件,也预测过战争,没想到是这种火力全开的最坏结果。燕军兵力数十倍于草原,军队建制也完备成熟。举一国之力拿下草原自然是毫无悬念,可要付出多少代价便又是一回事。
草原的优点就是讯息,影卫遍布各国,讯息是最灵通的。燕国许了吴国的求救却迟迟不肯发兵,吴国危矣,燕国的信用也危矣。
所以草原的计谋只有最朴素的三个字“拖、守、等”。拖延时间,守住草原,等待时机,燕军只会越来越急,急则生乱,乱则生错。
浩浩荡荡地大兵围着草原,怒火值已然到了满格,可对面那高高的城墙居然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