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何子,高考志愿选的是俄语,但家里人并不是很支持,他们说:“学了俄语有什么用呢?你要去俄罗斯吗?俄语本就有局限性,要不看看法语”?可我也是固执,这本该是我的选择,为什么他们又要替我做决定呢?我们僵持在教学办公室,为了不换专业,我向他们保证到:“只要你们相信我,我就一定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教学办的老师说:“要不然你们看看我们的国际合作项目吧?里面有很多中外合作的学校,能拿双学位呢”!我拿着宣传册翻了又翻,里面有中加,中法,中泰,中韩。而我一心想着出国,便想着选一个最难的吧,中法班。
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事与愿违这个词的含义,只晓得执拗战胜了清醒,我只是不理解家人们的用心良苦罢了。他们说:“国合班有许多的特殊待遇,比如住宿都是四人间。中泰班为了让学生们适应在泰国留学时的住宿,便给他们安排了标间,每天都有专门的保洁阿姨去打扫房间。这谁能不心动呢!花着最多的钱,享受这么好的待遇,难道不应该吗?国际合作学院,听起来不也很高大上嘛!
当我确定下来走中法项目后,立即把六人间退了,换成了四人间。换宿舍也是教学办的老师开着车,带我们在校园里搬移,这便是第一桶金花出去的特殊待遇。我拿着录取通知书,走着快速通道,向志愿者们展示时都是沾沾自喜的。没错,正因它披着国合院的光鲜外衣,使我换宿舍,报道询问都是畅通无阻的。
四人间如同陋室,但相比六人间与八人间,我该是知足的。可对于新环境,我是多么地恐慌去面对。我本性子就软弱不堪,矛盾不已,更别提对于人际关系的憧憬了。张女士帮我铺好了床单,干妈陪着我聊天,可我并不想呆在这儿。即使高中也是住校,但总归是不习惯。天色渐晚,仍不见其他舍友的踪影,心愈发地荒诞。等待竟是如此地煎熬,思绪鼓捣着作祟。我一再强求离开,想要第二天再到学校来,只可惜被张女士驳回。她说:“你要学会成长,这便是你成长的第一课,学会独立!今晚不论说什么,你都要在这儿呆着”!我不停地抽泣着,干妈安慰着我,张女士不想因违背说出来的话而驳了面子,但终究又不忍我抽泣不停。
她说:“只要我给你找到另一个伙伴,你就愿意住下来吗”?我说:“对”!她便开门而去,时隔许久,干妈说:“你去找一下张女士吧”!我听到不远处的宿舍里,传出了她的笑声。这便是我与Angela的第一次碰面。
Angela,来自内蒙古,第一眼见她,甚是开朗与胆大,她穿着无袖的连衣裙向我走来,头发上别着蝴蝶结,这怎么跟我小学时流行的那般一模一样呢!我一言不语地杵在那儿,直至张女士对着Angela的父母说:“这是我的女儿,叫何子”。Angela打破僵局向我走来,问到:“你办水卡、洗澡卡、饭卡了吗?”我说:“并没有。”她立马拉着我跑了出去,帮我办理。也就在此刻,我想要成为她最好的朋友,这份信念尤为强烈。张女士说:“要是Angela今晚也住宿舍的话,你就住吧,要是她不住,我就带你回干妈家。”由于宿舍楼比较陈旧,刚开学,水电设施都没有开始正常运行,热水器洗不了澡,Angela不打算住,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回了干妈家,这该是多么开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