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坐等与苏轼和离[美食] > 第82章 当头一棒

第82章 当头一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刘庭式一愣,似是没想到话题会牵扯到自己身上来,下意识反问道:“子瞻为何倏然问起这个?”

苏轼寻了城墙下一处没被野菜覆盖的裸露土地,旋身席地坐下。能衬得读书人广袖流风飘逸之姿的宽大袍子,就这样毫无顾忌地铺开在泥土上,再也张扬不起来。

他仰头看向比自己大上不少的刘庭式,道:“方娘子出身乡野,且双眼皆盲。你身在仕途,这些年定遇上了不少比其好千倍万倍的女子,你就一点动摇都没有吗?方娘子自己就没有产生过一点后退之意吗?”

“苏子瞻,你在胡诌什么?”刘庭式唯一的软肋官府上下众人皆知,如今被苏轼这样带着挑拨离间意味地挑明了问,只觉脸上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两个都已要到不惑之龄的男人,就这样大眼瞪小眼对峙着,都想从对方的眼中率先瞧出答案。

“你不是想知道,我为何宁愿住公衙也不回府吗?”

苏轼落败般率先收回了视线,如释重负般仰头靠在了身后的城墙上,将积压在内心两个多月的梦魇吐出:“我家娘子想与我和离,在很早很早之前就想了···”

瞧着他面上的痛苦之色,刘庭式大抵也明白了他为何会问出那样的问题——照猫画虎,总比一把抓瞎来得实用些,更何况眼下还是一次试错机会也没有的棘手处境。

“你既如此逃避,想来是不愿和离了。”刘庭式将他身边位置地上的小石子全部扫开后,也挨着苏轼坐下了。

“···我不知道。”苏轼苦笑道。皆道四十而不惑,他却觉自己越活越回去了,愈发地看不清自己的心。

当局者迷,刘庭式这个局外人看得再清又有何用。

刘庭式沉默须臾,将过往的那段记忆娓娓道来:“月明是我同村邻家的娘子,我俩在我还未考取功名前便订下了婚约。后来待我高中回乡时,月明却因病瞎了双眼。尽管当时只是口头订下,并未纳币送聘,但我还是遵约娶了她。”

“所有人都在夸我什么富贵不忘初,就连她的父母也因我守诺而跪恩,仿佛我娶她是什么天大的赏赐。”

提到世俗对妻子的目光,刘庭式心头翻涌起阵阵酸涩,不禁停下缓了片刻,半晌之后继续道:

“但我知道,是我配不上她。咬文嚼字我在行,但日常生活都是她在悉心照料我。即使之后做官有了使唤的人,一切也皆是她在打理。离了她,我怕是连件干净的衣裳也没有。”

瞧着身上刺绣精致的干净衣袍,刘庭式将散落在地上的部分又往身上拢了拢,“我对她好,她亦这般回对我。两情相悦,平淡相守,如此便好。至于其他再好再美的女子,又与我何干呢?更何况,我若因其美而产生喜欢,终有一日也会因其丑而产生厌恶。”

刘庭式叹息道:“子瞻,你我皆是读书人,应懂得喜新厌旧代表着什么。”所以他方才问出的那番话,是个人都会生气。

脑海中万般思绪略过,二人忠贞不渝的故事如一张滤网将苏轼的其他杂念一一滤过。

他呢喃道:“所以···是因为我对她的好分了些给旁人,她才想和离的吗?”

无名书肆开业于熙宁六年三月,正是朝云来苏府的第一个月。

“你觉得呢?”

眼下无旁人,刘庭式毫不留情道:“你身边那个女使,旁人第一眼都能瞧出不对劲,更何况是亲近之人。”

妻不是妻,妾不像妾,说是通房丫头年纪又瞧着过小了,说是女使日常用度又比一府管事还好。平日大家皆顾忌他的身份,不敢妄议,但大家皆心知肚明。

“可···如果不是因为此呢?”之前他便自以为是推断错了,眼下尽管刘庭式也这般认为,苏轼内心却仍在叫嚣着真相的其他可能性。

瞧着此刻优柔寡断的颓废男人,刘庭式一时之间只觉有些陌生,这与他所熟知的在官场上凌厉果断游刃有余的太守截然不同。

“那子瞻你觉得···”倏然,一道突兀出现的啼哭声打断了刘庭式。

“怎么听着像是奶娃娃的声音?”苏轼身上萎靡不振的气息一扫而空,麻溜站起身朝着声源处走去。

一牵扯上民生,他又变成了那个运筹帷幄的太守。

刘庭式自然也听出了这稚嫩的童声,眉头一锁,抬腿跟上。

城墙虽长,但眼下无旁人干扰,二人寻声很快便发现了被遗弃的孩童。野枸杞丛与山菊花丛并不高,只到二人膝弯处。纵横交错的枝桠却将互不相干的相邻植株裹作一处,瞧着格外茂盛。

苏轼拉着交缠在一块的枝桠,叮嘱道:“小心些,莫伤到下面的孩子。”

二人小心翼翼地将孩子从野菜丛内扒拉出来,只见哇哇大哭的小娃脸上起了一红肿大包。

刘庭式伸手检查了一下襁褓中的孩子,眉头随即舒展开来,“这孩子呼吸还算平稳,想来应是方才被蚁虫咬伤,这才啼哭不止。”

“密州经常出现弃婴吗?”打量着怀中男婴瘦削蜡黄的小脸,苏轼内心已然有了判断。

大宋虽未谈及重男轻女一事,但确是重陪嫁的,一般人家养不起女儿,故而他所见弃婴多为女娃娃。可如今连男婴都被丢弃了,可想而知此类情况有多严峻。

刘庭式凝重地点点头,“生命受到威胁,什么情都困不住想要求生的本能。不少人易子而食,反而衬得抛弃孩子的父母良心未泯。”

“先带回公衙,寻郎中给这小娃瞧瞧吧。”苏轼抱着孩子,抬腿往回走。

刘庭式一手拎着一篮子,小跑着跟上,“公衙都是男子,也就你身边有一女使。你确定那十余岁的年轻娘子会照顾孩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