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十四爷被康熙亲封为大将军王代父授命西征。
金銮殿,金龙宝座上,康熙俯视着众人,朗声道:“朕将三十万兵马交给十四阿哥,另赐良田千亩,黄金万两,等他凯旋而归,朕还有赏赐。”
所有人脸色都变了,惊羡的目光不约而同落在十四爷身上,代父出征不仅仅是荣耀,更是重任在肩,统兵三十万的大将军王,这可是诸皇子活了一辈子都得不到的风光。
他们一致认为,康熙让十四爷带兵出征,正是想着日后立他为皇太子。登基称帝,想要树立威望,出征立功是唯一出路。
在众人的注视下,十四爷跪地叩首谢了恩,眼底始终清冷一片,无风无浪。
他心底并不高兴自己得了一个大将军王的爵号,只因他在众皇子中年纪尚轻,资历过浅、威望不高,皇阿玛怕难以服众,为了给他树威扬名,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封他为大将军王,这并不能代表他在皇阿玛心里真的如此出色威武。
在众人的愕然中,康熙又降旨诏手握大权的封疆大吏年羹尧回京,任命抚远大将军跟随十四爷一起平定西北。
这一此举令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谁都知道年羹尧是四爷的奴才,皇上封他为抚远大将军出于什么心思?
西北用兵一直是大清的首要军机大事,十四爷有年羹尧协助,这是皇上不放心他?还是特意找四爷的人去监视着他?
四爷在皇子中不论是学问武功还是军功都不是最卓著,皇上怎么会让他的奴才与十四爷并肩作战?
有人把目光暗暗投向默不作声的四爷,见他的表现与十四爷一样,面上淡然无波,孤傲的好似周围只有他一人。
大殿中许多人低着头小声议论,康熙清了清嗓子,笑道:“年羹尧少年得志,在四川任职时大有作为,丝毫没有辜负朕的重任,此次跟随十四阿哥平定边疆动乱,是朕欣赏他的能力。”他的眼神从四爷脸上掠过,接着说道:“此次出征十四阿哥做主帅,年羹尧负责调遣军兵和动用粮饷军饷等事务,朕相信他们二人带兵大举进攻西藏定会让策妄阿拉布坦那逆贼乖乖投降。”
十四爷神色微动,肃声道:“皇阿玛,儿臣一定会把策妄阿拉布坦赶出西藏,让他永不在侵犯我大清。”
康熙捋捋花白胡须点了点头。
那些爱拍马屁的大臣已经紧紧围着十四爷,直接在御前争先恐后示好巴结,想为自己谋得一条好出路,对四爷的冷淡显而易见。
出身汉军旗的年羹尧与上层权贵相比,他们年家并不是多么显赫。虽然他娶了纳兰明珠的孙女,与纳兰家结了姻亲,但他的夫人早亡,而纳兰明珠已死,家族也跟着垮了。他跟着四爷又能如何逆天?四爷自己都不见得会逆风翻盘呢。
如今十三爷被囚禁,十四爷以“大将军王”的身份奔赴西北指挥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军政大权牢牢把握在他的手中,以这情形发展,他才是真正的王者。
风云骤变,朝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员们越来越势利,整日围在十四爷跟前打转,企图凭借现在的鞍前马后,未来不会讨新君的嫌。
他们都知道,没有谁可以一直享受着安富尊荣,想要日后混得如鱼得水,就必须顺应潮水的方向。
晚间,十四贝子府宾客云集,来的都是朝中颇有分量的大臣,他们耍着官腔,各种奉承话说的天花乱坠。
十四爷享受着人前人后前呼后拥的拥戴,也只是礼貌又疏远的笑着,他在心里默默念着:初念,你等着我,等我班师回朝的那天,我就会接你回来。
欢闹的席间,八爷与众人推杯换盏,洒意周旋。
对他而言,十四爷简直就是干涸荒漠中的一汪清泉,为他点亮了一盏明灯,只要他平定叛乱,在朝中的声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得民心者没有不赢的道理。
回过头在想一想,自己明明更年长一些,如今却只能仰望着他,对于他的时来运转,除了暗叹自己命运不济之外,由于大局已定,他只能违心接受。
不过,一旦将来十四登上帝位,他可以尊享亲王礼仪待遇,同样可以如雄鹰般一飞冲天,俯瞰天下。
看着围坐桌子满满当当的人,十爷闷闷的坐在自己位置上,一人品着美酒,与谁都不靠拢不亲近,也没谁主动跟他搭话。
趁着八爷与人聊的投机,十四爷用脚踢了踢他,见他愣愣的看着自己,他拍着他肩膀说道:“十哥陪我去更衣。”
从贝子府后花园一直往里走,两人来到了一个凉亭。
坐下后,十四爷微微叹了叹气,沉声问道:“十哥可愿意帮我一个忙?”
十爷一听就这事,笑哈哈道:“我们兄弟还有什么不愿意的,只要是你的事我义不容辞。”
十四爷唇边勾着一丝浅淡的笑意,知道他心无城府,容易相处,相反八爷九爷他不放心,至少在白初念事情上,他不会相信他们,“我走后,帮我照顾好白初念。”
“白初念不是死了吗?”十爷两眼瞪着他,惊骇不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不是把她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