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曼谷地区常住人口有1600多万,仅仅外国人就有400多万,一年接待旅游人数有2000多万,每天曼谷上空有30万人坐客机经过,每天曼谷地下铁有近60万人次乘坐到各个站点。
每天的早高峰晚高峰曼谷各条道路上有600多万人在流动通勤,放快这景象,你会发现这就像潮水一般汹涌而来汹涌而去,不可尽数!
要想在这样的大而无当的人口密集的城市找到一个人,是多么的难啊,这无异于大海捞针!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无奈,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中的任何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分每秒每时产生海量的数据和记录,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穷尽,过去的那一套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现在的发展!” 华学恩继续说道!
这时,华学恩不再说话,步履坚定地走到办公桌的沙盘上,挥动手臂一把将桌上的东西推到地上,曼缇目瞪口呆!
这时,华学恩以水杯等物件为模型,有序的摆放在桌上,开始了精彩的推理。
华学恩说道:“在这十年间,我悟出了许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多元逻辑学,多元逻辑学上的有个<归源法>,遇到难解的谜题时,我们不妨舍弃那些无用的表象,回归物质和问题的本源,
比如说,人,存活在这个社会上,最本源的就是衣食住行,这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雨夜屠夫也是一样,即便他是个坏人,是个罪犯,但是在生物学上来说,他也是一个人,同样需要衣食住行,需要生活也需要工作,需要两点一线的奔波在家和工作地点之间,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半径,而雨夜屠夫每次作案就形成了一个活动半径,一个从家到案发现场,案发现场到家!抑或是,一个从工作地点到案发现场,案发现场到工作地点的活动半径!”
“活动半径?这样就能推理出雨夜屠夫的藏身之所吗?”曼缇不解地问道!
华学恩没有作答,而是转身径直走到后面的墙上偌大的曼谷地图边,上面早已经布满了雨夜屠夫每次案发现场的标记,华学恩拿着记号笔以每个案发地为中心点,仔细的画出一个个圆圈。
“按照正常的情况,一个人最常见的活动半径是一小时生活圈,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它在地图上圈出来!”华学恩指着曼谷地图上已经圈出来的几个案发地的活动半径圈。
“但是我们会很失望的发现,这几个活动半径圈之间似乎没有很大的关系和交集!对我们案件解题没有太大的意义!问题出在哪里呢?”华学恩看向曼缇似乎在问自己也似乎在问曼缇!
曼缇现在已经一个脑袋变成两个大了,无奈地摇摇头!
“因为我们缺失了一个锚点,缺失了一个参照物!”踱步中的华学恩忽然回头说道!
“一般情况下,雨夜屠夫只会有一个落脚地,不可能一直变换着落脚点!这样,每个案件发生后,他都要保证自己能按时回到落脚点,因为每次案发地和落脚点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才发现以往的9个案件,案发时间虽然都是凌晨以后,但是具体时间也是各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华学恩说罢,再次无意地望向曼缇!
沉浸在华学恩的悬疑推理中的曼缇,被突如其来的一问,突然就吓了一激灵!再次无奈地摇摇头!
“这说明了,因为距离的不同,雨夜屠夫需要不同的撤退时间!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这样去设定,只会无端的拉长以往的活动半径圈,依然于事无补!”华学恩再次陷入踌躇中!
突然,华学恩停下了脚步,抬起头来,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地说道:“锚点和参照物找到了!”
“上次我拜访了唯一的一位幸存者——环卫女工努古雅,从她口中得出一条当时看着无用的信息,现在看来却是非常有用的一条信息!”华学恩兴奋地说道!
“什么信息?”曼缇被华学恩的情绪感染到,好奇地问道!
“努古雅发现在与雨夜屠夫挣扎的过程中,雨夜屠夫不经意间看了两次河面!就是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被努古雅不小心捕捉到了!当时,包括最近的这段时间,我都忽略了这条无比重要的信息,直到今天,我采用<归源法>才回想起这条重要的信息!”华学恩不无懊悔地说道!
“河面?”曼缇满脸的疑问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