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寡嫂 > 第22章 灭亲(二)

第22章 灭亲(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话多的袁知一带着俩同窗走后,方才还热热闹闹的灵堂,立刻沉寂了下来。孙华卿知道这人有事要求秦怀玉,主动回避,道:“这两天站得有些久,身子略感疲惫。青瑜,我先去耳房里坐一会儿,喝口茶,你们聊。”

秦怀玉颔首,目送她离去:“好,姐姐慢走,我一会儿去找你。”

倩影一转,消失在门口。局促的戚昌胤,这才松了口气。他捏着洗到衣缘发白的长衫一角,斟酌着开口:“青瑜,明年三月的春闱,我想去试试。所以,你能不能,借我一些银子?”

大周会试不同乡试,不是一年一度,是三年一次。学而优则仕,戚昌胤想早点读出来食禄朝廷。毕竟他娘年纪大了,绣花的眼睛也熬坏了,现在每月挣不到多少钱。再迁延日月,实在是负担不起。

自古寡母带孤儿,就活得艰难。尤其是无权无势的贫寒之家的,更百倍不易。哪怕考进州学读书,不需要交束脩,光买文房四宝的花销,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这上京应举,车马、住宿、衣食、交游等等,更是处处要用钱。

戚昌胤粗略算了一下,参加一次礼部在京举行的会试,他至少需要纹银百两。汴京米贵,逢考更是百物俱涨。若是他提前进京安顿下来,虽然住的时间会久些,但是花费会不升反降。所以,精打细算了一番后,戚昌胤决定找秦怀玉帮忙。

秦怀玉时常接济同窗,方才的孟鸿、程雪以及他,都受过其恩惠。她的母亲、秦夫人洛楹,更是笃信佛教,每逢佳节,都会在寺庙旁支棚施粥。

对平民百姓来说,一百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没个十年八年存不起来。但对本就富贵又常积德行善的秦家来说,这点钱,不过九牛一毛。大方如秦怀玉,肯定不会吝惜。更何况,他会有借有还。

果不其然,秦怀玉闻言,并不顾左右而言他,只问:“好,不知得臣需要借多少?要现银还是楮币?”

楮币,即交子,因多用楮树皮造的纸制作而成,故有此称。它由是大周朝廷在永徽元年,经秘书省宝钞院发行的官方汇票,和银子、铜板一样,可看作流通货币。交子的面值有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一百两四种,持有者能在户部于各县都设有的钱引司兑换成银两或铜钱。当然,每兑换一千文要收取损耗费三十文。

因为方便携带,即便楮币兑换要收费,也有许多人使用。且大周自建国始,就没有采取历朝历代都执行的“重农抑商”之策。从前严格的坊市制度,也在太宗一朝被取消。

所以,发展至今,楮币早已被百姓接受。而且《周律·刑部》中提到:“伪造交子者,罪同伪造官府文书,首犯枭,从犯绞,连坐父母妻子,岁不足则籍没为奴,家产充公。”法甚严苛,基本上杜绝了私人弄虚作假的可能。比起到手后容易缺斤少两的银、铜,用楮币交易也更安全。

因此,戚昌胤不假思索地答:“一百两即可,最好是楮币,面值……可以小些。”

此去汴京,路途遥远,带钱实在不便。若是日常所需,他家中倒还有些零散积蓄,可以支撑他到京城。至于这些借来的楮币,则可以逢在衣服里,以免遭遇不测。

秦怀玉颔首:“好,我知道了。来人!”

门外侍立的小厮当即小跑着走近,躬身应:“娘子。”

“带戚郎君去账房,先立一个一百两银子的借据,然后支取十张十两面额的楮币。另数六百六十文出来,一并用钱袋装好,交给我这位朋友。”

“是。”

戚昌胤闻言,当即推辞:“青瑜,我……我只借一百两。”

“我知道,”秦怀玉礼貌一笑,温声道,“这六百六十文钱,算是我赠你的。忘记听谁说的了,‘六六大顺’,就当图个吉利。”

“行了,快去吧!天色不早了,别让你娘担心。我也脱不开身,就不留你用膳了。”

戚昌胤心下一动,拱手让道:“多谢……”

步行数十步,送他到灵堂外,秦怀玉也折进来耳房。见她过来,孙华卿放下茶盏,起身问:“结束了?”

“唔嗯——”秦怀玉伸了个懒腰,在她茶案另一侧的圈椅上坐下。

“我来,”孙华卿主动接过婆子拎过来的一壶热茶,替她翻盏倒了七分满,“给。”

秦怀玉接来,仰面一口饮尽,将杯往桌上一搁,神色恹恹道:“讨厌迎来送往,绷着一张脸,好累。看来,比起当家做主,还是读书轻松。”

孙华卿心疼地摇了摇头:“这就觉得累了,以后怎么做官?人心诡谲,变幻莫测,揣摩起来可比这些还难。”

“对了,窜进府里的‘贼’,抓到了吗?”

听她问起,想到亡兄遗言,还有那封藏在小源村后山的密信,原本松松垮垮的秦怀玉面色倏而凝重起来。她坐起身,正要同孙华卿一起分析,外头忽然就乱了起来。

秦怀玉右眼皮一跳,拍桌而起,问去而复返且慌慌张张的婆子:“什么事?”

“回娘子,栖迟轩走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