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听了这话,气更是不打一处来。他越看这个副将越像是史朝义同党,感觉他的面相都开始变得奸佞起来。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一直都和那个逆子来往,是不是他早就和你说过,要你和他一起谋反了?”史思明的眼睛就像是能生剜了副将一样。
副将一个哆嗦,还想为史朝义求求情,安禄山扔下一句“别让我查到你”就走了。
他觉得,史思明有些疑心病过度了。
史思明统战时心思细腻,能发现很多蛛丝马迹,并且他还很相信自己的直觉,就能在战斗中屡战屡胜,如同车轮一般碾压唐军的兵力,逐渐向中原滚去。
但是当心思过于深沉,就变得多疑起来了。
他不是第一次疑心周围的人心有反义,但是没有一次闹出这么大阵仗。
按理来说,他也不该在没调查清楚的时候就下了这决定,杀死自己的儿子。
但这件事情既然发生了,就只能代表他想要杀史朝义的念头早已萌芽。
对他来说,何时杀史朝义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且史朝义在军中尚有威望,于是他就想自己可以借着这次意外,给史朝义安一个通敌的罪名,让士兵们看清楚自己追随的是怎样的一个少主,再名正言顺的处决了他,防止有人不服。
史朝义被扔进了地牢。
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他看不见一点光芒,只有天花板滴下来的水滴在石砖上碎裂,发出细微的声音,和史朝义的心跳共振。
他越听越心慌,就好像水滴停下的一瞬间,他也会骇然离世。
他真想再看看外面的天空,但是他知道,下次再看到太阳的时候,就是自己人头落地的时候。
高适逃出去后,直接回到了唐军的军营中。
他向杨玉环复命的时候,越说越高兴,好像已经能看到唐军的胜利了。
杨玉环也只是淡淡地笑着,没有太明显的喜悦,但她满意的神色也暴露了心中的欣喜。
她知道史思明和史朝义素来有矛盾,政见上互相合不来,也知道在后来,安史之乱晚期,史思明确实想要杀死史朝义,又被史朝义所反杀。
她也知道史朝义在军队里的人气是大于史思明的,如果他出了事,军中会人人自危。
她其实也没做什么,只是想办法让父子相疑,提前激化他们的矛盾,再让军心大乱。
她还是抱着自己之前的看法:打仗,打的是军心。
弯弯绕绕演了一出戏,做了多少的准备,就是为了让史思明相信这剧本。
看高适这回馈,史思明大概自己也不知道,他已经被拉到了舞台上。
这场戏的舞台被牢笼困住,他进来就别想再出去了,除非剜掉自己身上的肉,把自己弄着零零碎碎,遍体鳞伤。
她说:“给他们留一段时间发酵,明天我们去攻城。”
好消息和坏消息像是放在一个天平上,有好消息,就有坏消息传来。
长安方向传来的消息说,郭子仪被李璘召回去了。
本身,郭子仪是不想去蜀地的,他已经就差临门一脚,就能拿下长安城了。但是,他身边不像是杨玉环这里,有一群人坚定地支持他让他留在战场。
他只是朝廷派出去的将军,朝廷让他杀敌,他只能杀敌,如果有胡闹的朝廷让他回京,他丢盔弃甲也得回来。
李璘控制欲作祟,连下三道诏书,最后一道诏书里还下了狠话,如果不回去觐见,就让他和高仙芝坐一桌喝酒。
高仙芝被冤杀,是每一个将士的心病。
他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先保住自己一条命。于是他留下部分将领在原地固守,哪怕不攻进长安,也不能让燕军的势力回弹。
杨玉环理解郭子仪的难处,她也没有责怪郭子仪,只是在想,失去了最好的机会,等后面安禄山反应过来,长安就没有现在这么好打了。
看来自己的平叛路也不是那么一路顺风——拜那个混蛋永王李璘所赐。
噢不对,现在不能大不敬地叫他永王了,人家是皇帝。她在心里骂了一声。
杨玉环站在营帐中,手中握着一份刚刚送来的军报,眉头紧锁。
“郭子仪被召回,长安的攻势不得不暂停。”她低声自语,高适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和自己说,也不敢回答,只是安静地听着。
高适知道,郭子仪的离去意味着唐军在长安的攻势将陷入停滞,而安禄山的叛军很可能会趁机反扑。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占据优势的局面,很可能会被逆转。
杨玉环抬起头,“高将军,郭子仪被召回,长安的攻势暂时无法继续。但史思明和史朝义的矛盾已经激化,范阳,我们接下来速战速决。长安需要我们。”
不只是长安,杨玉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