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嫣便请他来担任“项目总监”,实在是她现在找不到人手,孙匠师和张匠师现在都在陕州,忙活着云来二期的大工程。孙匠师的两个大徒弟被朝廷征用。
沈嫣这里从陕州那边调了一些人手过来,但如何与工部的人配合,如何与百姓沟通,这些人是不懂的,他们只会埋头干活。
听沈嫣解释完,朱思安略一思考,就应了下来,沈嫣连忙起身感谢:“多谢朱先生解我燃眉之急!”
朱思安也起身还礼,两人又商议一番,这才定了下来。
朱思安与工部商量,拟定了一份同意书,让愿意使用竹筋混凝土的灾民画押,并且明确告知了竹筋混凝土的使用寿命为20年,一经确认,不得更改。
工部也觉得这主意不错,索性把同意书扩展到此次涉及到的所有灾民。
因为有些只想拿一些救济金,然后自己建房,有些甚至拿了救济金后,去燕幽之地了,这样还能再领一块朝廷拨的土地。有的想请朝廷帮忙建砖瓦房,他们可以自己贴一部分,也有一些只要土房子就行,估计领到手的救济金足矣支付了。
大家想法不一,未免临时悔改,让朝廷做无用功,当然要画押确认。
然后朱思安又与工部约定了此次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的价格。本来沈嫣不在意,调拨的材料可以当做捐赠。
朱思安劝道:“大娘子已经捐了钱,也出了设计,但是您一旦捐赠建材,那就是一个无底洞,尤其是水泥。届时工部都从您这里拿水泥,您即便家大业大,一时也撑不住这么大的工程量。何况如今工部在洛城新都的工程,就从您这里采购了一部分水泥,届时水泥具体使用到了哪里,您能分清吗?”
沈嫣仔细一想,觉得有道理。她若大手一挥,把水泥全包了,若有心人挪作他用,她也很难追查,于是便说:“那这17户所需的竹筋由我捐赠,其余的建材要核算用量。”
朱思安道:“这就对了!价格与您之前出售给工部的价格一致就行。”
灾区地面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即便如此沈嫣还是要求往下挖两尺,然后用碎石填平,接着分层夯筑,抬高地基,最底层用竹筋混凝土,然后每层夯土混合了黏土、砂土和水泥,每层虚铺半尺,用石硪逐层压实,表面刮毛,增强粘接。
地基边缘用水泥砂浆筑护坡石墙,防止边缘坍塌。房屋承重墙下方加宽地基,浇筑水泥和碎石混合垫层。
一个地基都做得这么讲究,当地百姓都看呆了,要知道有不少灾民就在工地帮工,沈嫣的设计和施工,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于是有不少人私下嘀咕:“早知道选这个什么‘竹筋混凝土’的房子了。沈大娘子起房子,果然有一套!”
沈嫣的工匠们听了,纷纷笑了起来:“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瞧着吧!
在夯土地基顶部再铺两寸的石灰黏土混合层,然后刷桐油防水,最上层用水泥砂浆硬化。排水沟也修得非常讲究,预埋陶管,有一定坡度,引向附近的河流。
这么一来,再下大雨,也不怕了。你看“俱欢颜”也在南城,不就经受住了考验吗?
到了按柱顶石环节,民居使用的柱子就比较细了,算不上大材,价格也便宜一些。即便如此,工部的人还是在叹气:“如今到处大兴土木,就算是这种细小的材料,价格也是飞涨,户部的那点拨款哪里够啊!”
朱思安微微点头,没有接茬,这些人是想要沈大娘子再捐些钱物吗?沈大娘子已经出手了一千两了,其余军属又出了一千两,这还没算材料、人工和设计,人家得得出够多啦!做人可不能贪得无厌啊。
见朱思安不上套,那人就不再多说什么。
这会儿,整个南城灾区进度还差不多,沈嫣这边还稍微慢了一点,因为她设计的地基比较讲究,到了最后砌墙的环节,可就看出不同了。
沈嫣这里,承重墙是砖墙,非承重墙用竹筋混凝土浇筑,速度极快。只比土房子慢一点,是其余房型中造得最快的。
有些灾民反悔了,这房子造得又快又好,他们宁愿用“竹筋混凝土”了,甚至有人在工地闹事,要求临时改材料。
工部拿出当时他们画押的《同意书》,斥责道:“这是你们选的,怎能出尔反尔?今天选这个,明天选那个,这可是造房子,推倒重来吗?你们以为这是儿戏呢!”
里正也被叫了来,他说话可就难听了:“这是要闹事吗?那赈灾的钱就没份了,起房子的钱自己出吧!茅草屋能换成瓦房,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这是官家好心。你要是不识抬举,下去伺候先帝爷吧!”
这个先帝爷可不是归元帝父亲,指的是死去的违命侯。他老人家生前只顾着和美人吃喝玩乐,何曾管过这些穷苦百姓?
当年章贵妃想要穿新裁的白狐裘,但宫里炭火太足,穿上太热,这“美人犹嫌天不寒”的典故传到宫外,正遇上南城有不少百姓冻死。有心人添油加醋这么一传,邵榄更加不得民心。
里正一通教训,百姓们也想通了,官家仁慈,已是大幸,况且人家晋北军也捐了钱,就不要太挑剔了。谁叫他们当初没眼光,没选沈大娘子的方案呢?!
沈嫣听说后,不由庆幸,还好请了朱思安来做“项目总监”,否则对接这么多甲方,她还真应付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