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说罢,看贾政神情中很是赞同,又道“另一种,我想试着做一些洋人喜欢的品类,这不一定能做得好,只是一种尝试。”宝钗说完,静待贾政反应。
虽然宝钗所说的,贾政也都想到了。就如之前京郊的炭窑,贾政所做的商业安排与宝钗方才所说,大致相同。只是他能想到宝钗所说的这些,是因为他受过现代教育,而宝钗却没有。
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宝钗能想到开发更多消费群体,并且扩展销路,将产品销售到国外。无论成功与否,这种周全的考虑与大胆的创新,本身就很值得夸赞。
足以见得,宝钗是个目光长远,眼界开阔的人。
贾政笑笑,便说道,“你说得很对,我再没有什么要说的。你若做好决定了,需要打点各处官员,只需告诉我。其他的,我也帮不到你了。”
宝钗也笑“姨夫总是自谦,我对洋人一无所知,姨夫似乎很是了解呢!若真要做这个生意,更少不了姨夫的指点。”
贾政难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说“你看过那本书了?”贾政所说,便是黛玉生辰那日,他送给黛玉的礼物。
宝钗点点头,她们姐妹几个都看过了,很是惊叹贾政写的故事。其实贾政只是凭借记忆,写了几篇莎士比亚的故事。
贾政笑笑,便道“了解国外的人很多,只是你们并没有发现,若真要做生意的话,还是要找一些熟悉语言,并去过那里的人才好。我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正值农耕时节,白鹿书院的晏乐先生与青崖书院的时清先生商议后,决定带着两所书院的学生,同去周边乡村了解农户生活。
因为先前有过救灾的经历,钗黛姐妹四个并无丝毫不习惯的。到了农户家里,也很是自如。晏乐先生便更对她们欣赏几分了。
“宝玉,你不好好跟在时先生后面,跑来这里做什么?”黛玉打趣宝玉道。
宝玉却笑“我们书院统共三四个人,何必与你们分得那么开,大家穿插着走,既认识更多同学,又能说说笑笑,岂不更好?”
“再说了,时先生不也是老要跟在晏先生身旁吗?”宝玉手指了指时清,笑道。
姐妹几个顺着看过去,果然是晏乐正与时清说笑。二人也不知道说些什么,看起来却很有趣。
两位先生先是带着学生们在农田中走了走,若遇到耕农,便随口交谈几句,并与学生们讲一讲耕农种些什么,又是如何收成的,诸如此类。
又遇到一大片稻田,时清来了兴致。他走到水渠旁,示意学生们也跟过来看。晏乐也同时示意白鹿书院的学生去看。
“江南地区的稻田大多是引河水或者湖水灌溉的。往往有一水车,或人力踩水车,或用牲畜,以此产生动力,将水流引到田里。”时清顿了顿,看学生们听得认真,就继续道:
“你们看这位老伯和婶子正在插秧,都需要挽起裤腿,赤脚踩到水里,很是辛苦,也容易被一些虫子叮咬,又如一种叫水蛭的虫子,咬一口定要吸饱了血···”
学生中有几个家中本来就是农户,此时听了,也很是赞同地点头,深有体会。
时清说罢,又看晏乐。晏乐笑了笑,接着时清又道“你们中有谁知道水稻如何施肥吗?”
有几个农家学生便回答,是榨油后剩的豆渣或其他的废料。
晏乐点头赞道“咱们书院的同学出身不同,因此每人了解的事物也就不同。有些农户家的孩子懂许多耕种之事,而富贵家的孩子却对吃穿玩物很是精通。这并不能说明谁聪明或者谁比较笨,只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产生的差异。”
“我与时先生总喜欢带你们到各处走走看看,并不是懒得教你们读书,只是想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种生活的面貌。贫穷不是一时的,富贵也很短暂。你们如今多看多学,日后总能用得上的。”晏乐说罢,笑了笑。
这是晏乐创办白鹿书院多年来一直秉持的理念。所谓“有教无类”,她从不因为学生的出身而选择他们,只看重学生个人的品质。
而时清,也是受到了晏乐这种理念的影响。她们也都曾是富贵家庭出身,而现在,她们都只是书院的教书匠。
从稻田离开,先生们又带着学生去了村里的一处私塾。私塾的先生是晏乐的好友。在私塾歇了一会儿,晏乐和时清便让学生们去村子里随意走走。
“宝姐姐,你这几日忙些什么呢?在家里都总见不到你。”探春想到此事,便问宝钗。
黛玉也是好奇地等宝钗回答。
宝钗因为已经完成大半,也不再隐瞒,笑说“打算筹建一处丝织厂,比较忙,没顾得上与姐妹们玩。”
黛玉了然笑笑,又道“我就说呢,定是正经事务,不然也不会累得眼纹都有了。”
探春着急在宝钗脸上看了看,问道“林姐姐胡说,我却看不到。宝姐姐才十几岁,不过是熬了几天夜,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
宝钗笑了笑,知道黛玉在开玩笑,也并不很在乎,挽着黛玉和探春在村子里边走边看。
正是农忙时候,村子里多是老弱妇孺,零散几个小孩子四处玩着。爬树摘花,追赶打闹,很是活泼。
宝钗眼尖,看到拐角一处屋子,正有一个妇人在用织机织布。宝钗起了兴趣,就想看看。
三姐妹便相携着走到那户人家门口,宝玉觉得无趣,和其他同学去玩了。那农妇姓刘,见她们过来,就笑了笑,招呼了一声。
宝钗有意想说说话,只是看到她忙着织布,就不好开口。
黛玉却笑道“婶子,这些布匹都是您织的吗?可真好看!”
刘婶笑了笑,便道“姐儿逗我,这布你们怎么能看得上呢?”只是黛玉一句夸赞她也开心,就起身为三个姑娘倒了水,端给她们喝。
黛玉边喝水,边故意看一眼宝钗。
宝钗也不分辩,笑问道“婶子,你们村里家家都有织机来织布吗?”
刘婶道“怎么可能呢?织机也不是每家都买得起的。我家男人是个残疾,干不了农活。家里全靠我,只是我又要伺候他,不能出去干活,就借钱买了织机。既不用出门,好歹也有些钱赚。”说罢,又坐了下来忙着织布了。
黛玉和探春知道宝钗必定有正事要问,也不着急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