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秦太子不想英年早逝 > 第11章 才疏未敢称荀子

第11章 才疏未敢称荀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思路一卡,秦倬忘掉了刚才想说的话。顺着赵栀的手观察了一下田地,发现大多数土地都是垄沟相间的结构。

“现在就有垄作法了吗?”

“……你不会以为战国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期吧?”虽说几步以内没有其他人,但赵栀还是谨慎地压低声音。

事实上,垄作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是当时的所谓垄作法只是为了应对洪涝干旱,而有意识地把土地整理为高低不平。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垄作法才逐渐推广开,进而由一代代农民改良,发展。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绕不开的一个概念。

一代代的农人,大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以经验对耕作方式进行改良。而他们大多不会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但后世习以为常的耕作技术,却隐含着他们无名的痕迹。

秦倬讪然,从怀中掏出一方巾帕递给赵栀。

赵栀的确没有准备擦手的巾帕,顺手接过巾帕擦了两下,头也不抬地提醒对方:

“荀卿来了。”

秦倬愣了下,这才注意到被侍从领路而来的荀子。

“别总是嘴瓢称荀子。”把丝帕扔回秦倬怀里,赵栀趁荀卿还未走进快速低声嘱咐:

“子是后世尊称,现在更多是称其荀卿。”

哦哦哦,知道了。

秦倬连连点头,而后快步迎上去,嘴比脑快:

“荀子您老来啦!”

荀卿脚步顿住,陷入沉默。

赵栀痛苦地捂住了脸。

错误太多,一时不知先纠正哪个。

荀卿已经不是第一次被秦太子称为“荀子”,多次纠正仍是未见其果。今日又闻此称呼,荀卿也不禁面露无奈,再次更正:

“才疏学浅岂敢称子?太子称我荀卿便好。”

说着,荀卿面间略带迟疑,却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询问:

“说起来,太子的口音……”

“太子久居于魏,口音是偏了些。”赵栀插嘴为其描补。

“啊?”

啊什么啊。赵栀回头瞪了一眼对方,示意无人之时再做解释。秦倬摸不着头脑,压下迷茫上前和荀卿交谈。

其实问题是出在秦倬说的“您”上。

“您”这个敬称,最早大概是出现南宋与元之间。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压根没这个字。

所以战国原住民荀子自然会疑惑这个读音。

所幸,“您”与“你”读音相似,赵栀也就凑凑活活帮秦倬圆了过去。

荀卿并未深究,朝赵栀点了点头便同秦太子交谈。

荀卿其实也没什么要事,只是听府中侍从说秦太子去了城外田间,便饶有兴趣地来看看秦太子要做什么。

只是刚到田间就被秦太子一声“荀子”噎住。

浅谈了几句,还是忍不住动摇之前的想法。

秦太子果真有仁君之相吗?

似有非有。

不确定,再看亿眼。

不过他身边这个自称赵执的游侠……荀卿微微侧目,又看了眼为秦太子描补的游侠一眼。

“游侠”很敏锐,察觉到荀卿的视线,将停留在粟田间的目光转过来,冲荀卿微微颔首。

荀卿看出对方是女扮男装。而且眉眼之间,似乎是有些眼熟。

与赵国宗室有些相似。

荀卿心中一动,视线在“赵执”和秦倬身上转了一下,心底浮现起一个猜测,不禁皱了皱眉。

但人忌交浅言深,荀卿并未说什么,转而与秦太子谈起田间之事。

“农具还是铁的好啊……”看着田间农人艰难除草,秦倬观察了下农具,忍不住感慨。

“如今各国攻伐,精铁多用于武器,农人又何来铁之农具呢?”

“所以才要统一天下。”秦倬随口说道,“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以强有力的政令自上而下,改良农具,发展农业。”

“由政府、咳,由国君出令,官府统一换青铜为铁,借与民用。逐步将铁制农具退广开来,短时虽是支出巨大,但长远来看,却是国之良策。”

荀卿定定地看着秦太子,再次被对方时而迸发的思想惊到。沉默良久,荀卿长舒一口气感慨道:

“太子实乃有穆公之风!”

秦倬却是缓缓在脑子里打出一个问号。

羊皮换相、盗马赐酒确实是个传颂千年的典故,但别忘了穆公后半辈子还有一个罪哭崤山!

秦穆公难道是什么夸人的话吗?难道就不能找个更好的……

好吧,秦国先祖里面好像也就属秦穆公风评不错……

荀卿,荀子,在秦国历任君主之中找出来个不算很骂人的国君形容,还真是为难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