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第42章 《君问归期未有期》第四十二章钟鼓

第42章 《君问归期未有期》第四十二章钟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义萱抬眼见弘昼斜倚在护国报恩千佛禅寺,大雄宝殿月台前的寺碑旁边,他身上的深蓝色锦缎被风吹动,神情愉悦的朝义萱挥手。

“快过来,我们一起去殿内拜拜佛祖,以后你的妙缘观就是它的邻居,你要和这里的神佛搞好关系。”

义萱身穿青色的道袍,站在千佛禅寺的门口,朝着寺内观望,看到这个佛寺坐北朝南,面积非常的大,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好像是大觉寺的缩小的版本。

中路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有合角楼及配殿、配房。东路有六层殿。西路有四层殿,凹形祖堂,素心亭,和方形攒尖顶建筑。

“我就不进去了,女子不能拜佛。”义萱用大清的法律拒绝

“谁说的,我就是想让你来这里的钟鼓楼,登高看看京城的钟鼓楼,以及京城的全景。”弘昼说出了真实意图。

“算了吧,我的妙缘观虽然小,但是我很喜欢,我回妙缘观等你。”

说完义萱扭身带着一个小道姑朝自己的妙缘观走去,弘昼看到义萱敝帚自珍的样子就觉得好笑。他摇摇头只好带着自己的贴身太监福彩,跟着义萱的背影来到了妙缘观。

妙缘观和护国报恩千佛禅寺在同一条胡同内,妙缘观靠近巷子口,这个巷子有个大小两个石桥,正好在妙缘观和护国报恩千佛禅寺之间。自从弘昼知道义萱在妙缘观做主持,弘昼高兴的都要飞起来了。

他给义萱准备好多的物资,同时把需要支援的物资清单,都一揽子发给各个京城王府,他再统一收集在一起。他的意思是大家不要送的重复了,他的热情得到了那些喜欢义萱王爷们的喜欢。

更重要的背景是,现在娄近垣天天陪着雍正帝左右,还在紫禁城有了自己的的专属屋舍。这个风向标,导致京城的纷纷王族和朝臣都捐钱捐物。特别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干脆直接买下妙缘观的地契作为了贺礼。

哪怕在朝廷势不两立的政治两派鄂尔泰和张廷玉,他们跟着的朝臣都一起送来贺礼。一下子妙缘观成了京城王公贵族,蜂拥而至烧香谈道的雅聚园子,比那些青楼和卖酒的场地更是红火。

弘昼追上了义萱,迈入了三重山门的妙缘观,站在门口,抚摸着观内时勅赐妙缘观兴建事实碑记碑,仔细的阅读了碑文,

“这个原来是明朝真武庙,是明景泰二年二月重建后,赐名妙缘观。”

义萱来到弘昼身边一福后说,“我觉得甚好,不大不小。”

弘昼望着坐北朝南的妙缘观建筑紧致有序,依次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后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该有的三清和神佛塑像都有了。

“大石桥这一带寺庙多,刚才我们路过的寺院有崇阳庵、官邸庙、碧峰寺,胡同口有铁佛寺,旧鼓楼大街北端有药王庙,嘉慈寺、广济西寺。”

义萱想起在雍正御书房看到黑蝴蝶的事后,雍正帝就不再让自己守夜。再想到京城图,妙缘观对折线上的另一端,正好是雍和宫。那里就像是黄教对雍正帝的护法,妙缘观就像是道教对雍正帝的护法。义萱想,也许自己能够化龙劫杀,所以雍正帝专门将自己驻守在妙缘观。

义萱试探自己的好奇心,有些深意的对弘昼说,“你不觉得,这个妙缘观和雍和宫,正好是在鼓楼大街的平行两侧,就像是蝴蝶翅膀的一左一右。”

弘昼望着义萱的杏仁眼的星光,装作没有听懂她的话意。虽然他也是对雍正的把义萱放到妙缘观做主持好奇,义萱才十四岁,怎么就能是道观的主持。

说是雍正帝的安排没有特别吧,但和周围的寺院建筑规格比,这个妙缘观大小只是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和义萱的年龄身份倒是符合。

“前鼓楼苑胡同一片都是镶黄旗,在明代属昭回靖恭坊,又称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养济院而得名。”

“好啊,我也可以开展养济的项目。”

“不行,现在你这里是王族的福地,开展养济项目,来的人员复杂,不适合。”

“那么在旧鼓楼大街北端路西药王庙,可以吗?”

“不错,药王庙出面可以,你可以合纵连横,和这里的寺院一起开展济养项目。”

“我再想想吧,毕竟我是道姑,和崇阳庵堂的尼姑倒是可以合作。”

“不好,等我想想再说,现在你要先把城内王族家眷,烧香祈愿的项目开展起来。”

“也对,可是我太小,不喜欢做送子娘娘的那些祈愿。”

“呵呵,也对,那你就发平安符纸。”

“对啊,这个我擅长。”

“既然你不愿意去报国寺,那么我带你去钟楼登高看看京城,同时可以听钟声。”

“可以吗?”

“可以,我同管钟楼的禁卫军头目说一声,你等着,我马上回来。“

不久义萱和弘昼就在一个侍卫头目的带领下,登上了钟楼高处瞭望。站在钟楼高处,京城的空间感一下子明晰起来。弘昼作为京城的当家王子,出口成章的给义萱介绍钟鼓楼附近景色。

“当初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时,所有的街道都设计得横平竖直,如棋盘般规整。但在什刹海畔他却遇到了难题。”

义萱顺着弘昼的手,看到四方格经纬线编织的北京城内建筑,到了什刹海从西北向东南斜卧在京城的北部。碧波荡漾什刹海水域,北岸是沿着水的走势开辟出的一条斜街,等于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直街。

“刘秉忠在统观全局后在这里做了变通,在什刹海北岸画下了一笔斜线,顺着水域的走势,依着漕运码头建了一条斜街。”

义萱站在钟楼上,看着繁华的斜街与鼓楼前后连成一片。沿街酒楼、歌台、茶肆林立,米市、面市、皮毛市、缎子市连绵不断,京城各色人等纷至沓来,摩肩接踵,车辆熙来攘往,好不热闹。

“怪不得这里寺庙这么多,原来是人气聚泉眼。”

“说的好,斜街的北边曾建有金兀术的宫殿,是元代翰林国史院。你说的不错,从这里看,钟鼓楼是蝴蝶的身子,妙缘观一带和雍和宫真的像是一对蝴蝶的翅膀。”

“呵呵,你也这么认为。”

“四百多年过去了,可惜什刹海水面变小了,鼓楼西大街不再临水。”

“当!”

“当!”

钟楼上几十吨重的响铜铸成大钟敲响,声音醇厚绵长。义萱和弘昼都不由的捂起了耳朵,耳膜呼呼作响,仿佛心脏都要被震出来。

“怪不得城内外十余里均可听到,这个钟也太大,太洪亮。”义萱吐槽。

“这个钟铸有钟娘娘传说。”弘昼眼神有趣的看着义萱,仿佛义萱就是另一个钟娘娘的化身。

“就是凄美的传说?”义萱明白弘昼的玩笑,故意转移论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