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的日子像加载固定的日常任务。记不清是第这周的哪一节课,大概又是某种昏昏欲睡的科目,老师站在讲台上,用那种缺乏新意的、程序化的语调,宣布了下周随堂测验的通知。
教室里的空气有短暂的凝滞,随后响起一片压抑的、代表“不情愿”的低微骚动。
我对这种通知没什么反应。
课桌下方,才是当前任务的主战场。掌机被摊开的课本封面巧妙地遮挡着,只留出双手操作的最小缝隙。我的上半身微微前倾,姿态如同在阅读,只有手指以最小幅度在按键上移动。
屏幕亮度调到了最低,幽暗的光线几乎只在视线完全集中的状态下才能辨认清细节,确保没有任何多余的光线会从桌沿泄露出去——这是长期实践优化出的最优潜行方案。
课堂讲授这种形式,对我而言,信息传递效率通常很低。大部分内容在开课前的预习阶段就已经消化,少数疑难点,自行搜索验证往往比等待老师讲解要快得多。
所以,把这段固定时长用来攻略《怪物猎人》里的雷狼龙,是时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选择。
当然,执行这个方案需要一点技巧:对老师在讲台附近的移动路径、声音频率的变化保持基础监控,再加上一点……运气,比如阳光照射的角度刚好不会在屏幕上形成明显反光。
指尖在按键上快速操作,屏幕上,角色躲过一次雷光虫的麻痹攻击,趁着Boss短暂的硬直,输出了一个蓄力斩。成了。
就在这时——
“孤爪。”
老师的声音,比平时略高,指向性明确。
课堂的背景音瞬间切换了模式。之前的嗡嗡低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好奇和幸灾乐祸的寂静。能感觉到数十道视线聚焦过来。
我抬起头,看见老师正看着我这边,表情算不上愉快。大概是刚才操作时,手腕角度的微小变化导致了屏幕反光,被捕捉到了。
他推了推眼镜,刻意清了清嗓子,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关于英语语法的一个复合句型结构分析,涉及到从句嵌套和虚拟语气,课本上有提及,但按进度,确实还没正式详解。
班级里响起几声没忍住的、低低的嗤笑。很明显,没人认为我能答出来。
我在那些视线中站起身,目光平视前方,大脑快速检索并匹配问题中的语法逻辑。调取储存的规则,分析结构,排除干扰项,组合成最简答案。
整个过程耗时约1.5秒。
课堂讲授的进度对我来说没有参考价值。为了效率,我习惯在课前浏览完对应章节,遇到不理解的语法点或公式,会直接搜索验证。这个问题,昨天晚上检索相关案例时正好遇到过类似的结构。
“这个复合句使用了嵌套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句的虚拟语气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因此从句需要使用对应的过去完成时态。”我的声音没什么起伏,只是陈述分析结果。
解题思路甚至比标准答案更直接,跳过了几个中间推导步骤。
教室里的嗤笑声像被按了暂停键,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更深的、带着疑惑的寂静。连老师也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翻了翻教案,确认答案。
我的视线平静地扫过整个教室。大部分人的表情,从最初的看戏变成了混合着惊讶、不解,甚至有几分难以置信。老师脸上则是一种意外又不便发作的复杂神色。
在这些相似的反应模式中,余光捕捉到一个例外——靠窗的一个女生。她没有笑,也没有显出多少惊讶,只是用一种……有点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这边。
我的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不到一秒,便移开了。
在全班依旧安静的注视下,我看向讲台上的老师,用一贯的平淡语气问: “可以坐下了吗?”
老师像是才回过神,有些不太自然地点了点头。我一坐下,教室里立刻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哗然和窃窃私语。
我没再理会,重新拿起掌机,屏幕上的雷狼龙已经恢复了行动。
我刚把注意力重新聚焦回屏幕,指尖下的按键还没来得及完成下一个指令输入—— “孤爪同学。”
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不容置疑的平板。他已经走到了我的课桌旁,伸出手,“游戏机,交上来。”他补充了一句,语气没什么温度:“别以为问题回答对了就可以在课堂上玩。”
周围瞬间安静,连刚才的窃窃私语都消失了。所有人的目光再次集中到我这里,这次带着更明确的“看好戏”意味。
我抬眼看着老师摊开的手掌,又低头看了看屏幕上刚刚进入下一阶段战斗的雷狼龙。任务进度75%,耗时17分钟。
现在被没收,意味着这些投入完全作废。而且,要拿回来,按流程,估计还需要进行一次效率极低的师生谈话。
我不情不愿地长按电源键,看着屏幕彻底暗下去,才将还带着余温的掌机从课本下抽出,动作没什么情绪地,放在老师摊开的手心。
他收走游戏机,镜片反射了一下光,没再多说什么,转身回到讲台。站定后才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下课后来我这里拿。”
我低下头,盯着那本刚刚被我当作掩护的英文课本。
书页摊得很平,封面有些磨损,角落还被掌机压出一道不太明显的折痕。那一排排印刷整齐的英文句子安安静静的,像是在盯着我看。
手指无意识地在课桌边缘轻扫两下,好像想确认一下……节奏感有没有被打乱。
……明明是应该避免这种事的。
明明是需要更谨慎的执行区,是必须保持低识别度的高风险区域。
明明……该更小心才对。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是光线没调好,屏幕反光暴露了?还是刚才打雷狼龙太专注,手腕动作太大,引起了注意?
十七分钟的攻略进度,就这样被硬生生中断。
啧。
连这种基础失误都没能预判,太不应该了。
这种因为自身技术不足导致计划失败的感觉,相当不舒服。
——
下课铃准时响起,宣告一天的理论课程结束。
我没有第一时间起身,等大部分人开始收拾书包、推开椅子,我才慢悠悠地整理好桌面。掌机被老师暂时保管了一整天,现在应该能取回来了。
我顺着人流往讲台前走,老师将机器还给我,语气标准:“下次注意。”
我点点头,没回应,把还留着体温的掌机塞进背包侧袋,拉上拉链。指尖透过布料触到熟悉的轮廓,像回到了自己设定好的存档点。
走廊已经被涌出的学生填满,急促的脚步声和交谈声混成一团噪音,空气变得有点闷。我本来应该直接穿过这片吵闹,往体育馆方向走。
训练时间快到了。
然而,脚步却在通往楼梯口的岔路前,近乎本能地,转向了通往二年级教室区域的另一条走廊。
并不是明确地要去“抱怨”什么。那种直接的情绪输出不符合我的处理模式。可能是习惯了在去训练前先找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