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没钱买秋裤,打算等过年了,让爸妈给自己发两条。
她朝手呼着气,搓着逐渐冰凉的小手,走向自己的宿舍兼办公区。
极其不情愿地把正在修复的这一页带回了实验室。
说是实验室,倒不如说,就是个设施齐全的大型办公场所。相比起国图那种级别的修复室,小了可不止一星半点,几乎整个N大古籍修复研究院的人都挤在了这不到50平的狭小空间里。
而且还很吵。
空气中有时还会弥漫一股子难闻的气味。
除了宋子涯这种年轻学生,古籍研究院里其实大部分都是些上年纪的大爷大妈。
宋子涯主要跟他们学习修复的手艺,再跟着导师研究古籍内容,发论文。
当学徒的前三个月不发工资,有时甚至要自己贴钱。
后面入门了,才发个一千块左右的津贴。
很多人除非热爱,是不乐意去做古籍修复的。
这可是2010,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餐饮、饰品、还有卖保健品的,哪个都比古籍修复赚钱。
宋子涯小学时期有个同学,辍学了,现在在老家,和父母合伙开了家桂林米线,年纪轻轻买车买房,甚至听说今年都要娶老婆了。
以前宋母是很看不上他们一家的,后来这也成为了她攻击宋子涯的手段之一。
尤其是得知她要去学古籍修复之后。
宋子涯唉声叹气。
不过,一想到怀里的20万,她突然有种说不上的轻松。
20万,足够她应付父母,开一家小铺子给他们二老养老用了。
至于自己的钱……再赚就是了。
不过话说早了,周池还没有给她留联系方式。她想要这20万名义上属于自己,还得老老实实把人家布置的任务完成了再说。
宋子涯专心下来,先应付好眼前的修复工作。
她把书页展平,这张书页有着大面积的缺失和破损,其中,有些边缘都已经絮化。
是个很棘手的case。
宋子涯思索良久,从旁边师傅那顺了根针,再拿起自己那个粉色的,边缘都快要包浆的塑料小水壶,先展平了保护纸。
保护纸上肉眼可见很多气泡,这都需要耐心用刷子刷平。
这是个细活,不适合内心急躁的人干。
宋子涯是个粗人,她有点多动症,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但对于古籍修复,她却格外有兴致,能静得下心。
院里的老师傅,都夸她有天分。
宋子涯不然,她只是觉得拼这些“拼图”很有成就感。
用后来的一门街头新兴行业比喻,这有点像给手机贴膜。
终于到了铺古籍页这一步,宋子涯耐心铺齐整,接着用刷子,从中央向四周刷平古籍页,用毛巾吸掉原本的水分。
她用的是“米字法”来刷浆水。
这个浆水也有不少讲究,需要先冷水,放原浆,后热水,边冲边搅拌。
如果有条件,隔夜浆水是最好的。
她小心翼翼地用毛巾,将那些刷出去的浆糊擦掉。
宋子涯摒住了呼吸。
这一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二次伤害。
接着便是放托心纸,宋子涯留了个心眼,粘了个提手在书页下方。
重复多次跟贴膜一样无聊的步骤后,终于到了粘板环节。
宋子涯把成品放到办公室一个专门用于晾晒的台面上,会有人定时来把这些收集走。
剩下的,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他们研究院还保留着比较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基本上每个师傅,都只会自己师傅传承下来的内容。
这样的好处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自己工作的极致,同时也能避免一人负责,导致某些珍贵古籍缺失的可怕事件。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宋子涯完全不懂发霉的经卷在上托前,需要经过哪些步骤修复。
做完这些,她年前的工作差不多也算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等着装帧的学长,把她要研究的古籍扫描、装帧,研究里面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发现点啥。最后发篇论文,宋子涯就能美美毕业,正式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过,看装帧的同学忙成那样,估计今年春节她是拿不到复印版咯。
也能省点事。
她翘起嘴角,哼着周杰伦的新歌,转身却撞到了一个人。
“宋子涯?”
宋子涯刚想开溜呢,却被人逮住了。
来人正是她的师兄,林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