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周家小院,不养闲人 > 第22章 初入学堂

第22章 初入学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刘夫子每年收学生是在春耕后,夏季也会留出几日让学生回乡农忙。

孩童开蒙多是从《三字经》开始,先学会背诵,从而识字。

《礼记》有云:“六岁,教以数目与四方之名”多是六岁启蒙,十年诵读,束发之年讲贯。

有了识字的基础,他则会对蒙童教导说文解字等,前几日新收两位学生,打算待会稍作考校,大的说已经有过启蒙,前几日已经考校过了,应该只是识字,科举内容还没有过涉猎。那便还是依照其他学子,先研学《大学》再是《论语》。

思及此处,刘夫子满意的摸了摸胡子,抬手等夫人整理好衣衫时,右手便拿起昨日温习的周易。

他并不执拗,学生是否高中,于他只是锦上添花。乡野之处,农户之家根本无力托举,多是同他一般,读上几年,略识得几字。

如未考上功名,家中便会劝他的学生去做账房先生之类的,来他这读书的,心里也早有打算。

毕竟对于穷人家,科举这条路还是太过遥远。

“《学记》云,‘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是要你们以后击鼓明智,这额心的朱砂,是为了你们从此眼明心明。”

刘夫子看着眼前乖巧跪在地上的周宁,她额头上的一点朱砂,反倒显现的像观音坐下的童子。

他心中并无触动,这两位学生二人父母双亡,这个兄长也是不知所谓,此时来求学,却还要每日往返家中。

明显这两个人家中不会再有进项,自是学上几日就会发现不是读书的料。

周宁摸了摸额心的朱砂,一副认真受教的样子。

“你俩每日都是分开受教,周宁,你如今识得几字?”

刘夫子看着只达膝盖的小童,开始拷问他的进度,在刘夫子眼中,两兄弟里,这个小孩才能成为最后留下来的人。

而那个兄长,只要他够聪明,还是会去另谋生路。

周宁小心抬头看着严肃的夫子,食指不自觉的放进嘴中啃咬,这是她紧张的表现。

“嗯……”周宁不知道自己学会了几个字,平日里都是有一个学一个的。

看着这个学生为难的样子,应是还未启蒙,无妨。

“无需紧张,你今日开始,便跟着师兄们学习《三字经》,等你将三字经背会了,自然也就识得那些字了。”刘夫子对待幼童一向有耐性,倒是不会感到厌烦。

周宁听到夫子的鼓励,点点头,她很多字都是要先背下《三字经》,从‘人之初’开始,把里面的字对上才能认识,夫子说的太有道理了。

“谢谢夫子。”

刘夫子满意的点点头,至少还是个有点礼仪的,他看向大的那个:“你的功底我也大概清楚,便先从熟读四书开始,每日我都会考上你几句,万不可懈怠。”

“是,夫子。”周景年立马作揖。

刘夫子家前院有两间类似于凉亭的屋子,三面通风。

左边的都是十几岁的男子坐在门前台阶背四书五经,旁边也挤着一些小的,背《千字文》,遇上不认识的,小心的向身边人讨教。

右边是坐着十几个小童,摇头晃脑的背诵三字经。周宁感到十分新鲜,眼神询问过周景年,得到认可后便加入进去。

她虽然个子最小,夫子还是先把她放在了最后一排。

“今日你们又来了一位师弟,他如今四岁,先跟何清坐一起。”

周宁踮起脚尖,看着夫子指去的方向,书案前是一个脸色不好看的小童,估摸着八九岁的样子。她丝毫没想到是自己的原因,雀跃带着小袋子跑过去。

这是一张书案,他们都是半跪在蒲团上,何清看到跑过来的小孩,撇了撇嘴。

这书案本就他一人独有,其余同窗都是两人共用一张书案,他为此沾沾自喜。

现如今到好,出现了个小童与他共用书案,早知如此,他还不如和万绍良那家伙坐一起。

周宁刚把布袋放下,就看到何清臭着脸掏出一块石子,在桌上画出一道横线。

“这张书案,以后是我们两人共用,你不可越界。”

周宁看着被横线画出的两块“地盘”,疑惑的歪了歪头:“那为什么师兄你的那边比我这大?”

不会是看自己年纪小,想欺负人吧。

“因我是你师兄,理应用更大的地方,等你长大了,你的地盘也会跟着你一起长大。”何清煞有介事的哄骗周宁,丝毫不怕被人拆穿。

“可是我看别的师兄的都没你的大。”周宁并不接受自己交那么多钱,还要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何清一看周宁还敢对峙,不由得开始对吵起来。

刘夫子本在领读,看着角落里交头接耳的两个学生,额头青筋忍不住跳起。

“那两个说话的,随我过来。”随着夫子的声音响起,原本朗朗的读书声戛然而止。

何清跟周宁被吓一跳,整个房间里,安静的仿佛能听到呼吸声,可夫子的眼睛像是要杀人。

刘夫子并没有在堂前训斥他们,而是带到了自己的书房。

“你们二人,众人都在背诵时,只顾耍乐,足以见得没有进取之心。”刘夫子盯着第一天上学就开始吵架的周宁,忍不住有些厌烦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