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嘉回来时满脸欢喜,丝毫没注意到九公主的异样,她递上一个小小的红宝葫芦瓶,献宝似的:''殿下,这是闫大哥新制的定坤丹,能安神补气,每日一粒,''
不等她说完,九公主一把夺过,倒出一颗指尖大小的药丸仰头吞下。
没错,她此刻急需定定心神。
*
易知舟回到南门复道时,宴会已经接近尾声,三三两两的王公贵眷结伴告辞。
隔着不远不近的距离,他看见柔嘉跟在母亲身后,母女二人与一众嫔妃有说有笑往这边走来。
他下意识避开人群,往飞龙厩的方向走去。
今日车马使用频繁,太仆寺的崔硕格外忙碌。
但见易小侯爷现身,他还是快步迎了过来:''小侯爷请留步!''
易知舟见他有话要说,便驻足静待下文。
''卑职方才还在想忙完了差事去寻你,可巧你就来了。''崔硕面色略有几分凝重:''小侯爷,您知道霍大人去陇西践行裁军一事吗?。''
易知舟点点头。
崔硕本以为这件差事应该交给易大人去办,毕竟武安侯在军中素有威望,尤其在陇西地界上,武安侯的名号可比旁人管用多了。
''怎么?''易知舟见他吞吞吐吐,似乎有难言之隐。
崔硕压低声音:''小侯爷,卑职听说,军中将士们对裁军有些抵触,想来是条件过分苛刻了,大家心里不乐意。''
这件事早在易知舟的预料之内,他曾经亲拟了一份折子,详细阐述了陇西军相关的实施办法和建议,但是送去东宫后却了无音讯。
''你听道什么消息了?''易知舟有些担心。
崔硕见四下无人了,才敢小声告知:''我听老秦说,霍大人雷厉风行,铁腕强拳,可兄弟们都不太服气;尤其是以前拿阵亡抚恤的那些军户们,抚恤金削减了一半还多,这让大家怎么活啊?''
易知舟也大为震撼:''怎么会减这么多?抚殉金是朝廷给阵亡士兵家属的钱,减少三成已是极限!''
崔硕长叹一口气,愁容满面:''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怎么能行?
易知舟有些着急了:''老秦还说了什么?''
崔硕沉思了一下:''除了抚殉金这件事,他还说陇西军中现如今气势低迷,老秦和老苏写信给我,也是怕裁军这件事牵扯到军马场,若真是那样,只怕他们的饭碗也不保。''
易知舟沉默不语,这件事比自己预料的还要糟糕,裁军是国策无疑,可落实起来须得讲究方式方法。
''小侯爷,这样下去,可别出什么乱子。''崔硕十分担忧地望着易知舟。
曾经的易家父子,是陇西军的定海神针,如今他们相继离开,再一裁军,唉,只怕人心涣散。
''别慌,我先派人去问问。''
话虽如此,可易知舟心里清楚,自己如今能做的并不多。
*
端午宴后,武帝难得清闲几日,下了朝便摆驾长乐宫,洛贵妃的小厨房在后宫是出了名的手艺精湛。
五月下旬,日头越发炎热起来,室内早早摆上了冰鉴,五彩描金攒盘内是用泉水寖泡过的新鲜瓜李。
个大饱满,沁凉味甜。
武帝半倚着竹抱,神情舒展,想到今日似乎未见女儿:''怎么不见九儿?''
洛贵妃笑着解释:''日头毒辣,九儿心疼那小狸奴,便也窝在成华宫内不肯出来。''
武帝:''原来如此,曹宇啊,派人将朕新得的白瓷凉枕送到成华宫去。''
贵妃无奈:''那可是宿州元氏进献给陛下的纳凉宝物,您自己都没使呢,怎么好给她一个小辈用?''
武帝却不甚在意,握着贵妃娘娘的玉手缓缓摩挲:''那凉枕是白瓷釉面的,清凉却不冰人,九儿前些时日不是睡眠不好嘛;如今天气更热了,凉枕恰好能助她安眠。''
语落,武帝饮了一口凉茶,与贵妃娘娘闲话家常:''下个月,是宿州姑奶奶的八十大寿。''
洛贵妃惊叹:''噢?臣妾记得我朝开国以来,耄耋之年的长者也不过千余人,想来咱们这位姑奶奶真是福寿绵长,春秋不老呢。''
武帝点点头:''潜邸的族人来信,希望朕能下旨册封她老人家为福寿仙人。''
贵妃娘娘沉吟片刻,细细品味起来:''前几年,陛下才册封了老人家为一品诰命夫人,如今又要封福寿仙人?''
一品诰命夫人每年单是朝廷分发的俸银便有三千两,加之各类年节的赏赐之物,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了;如今元氏族人还嫌不够?居然敢巧立名目,又来向陛下讨赏?
唉,真是贪心不足啊。
武帝面上也有几分不悦,语气冷然:''我朝开国以来,还没出过这种称号呢,宿州这帮人未免太恃宠而骄了些。''
贵妃娘娘深知陛下顾念旧情,此刻虽然嘴上抱怨着,可最终还是会应允下去的。
''陛下,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咱们元氏一族得上天眷顾,姑奶奶又耳聪目明,身体康健,这是咱们这些做晚辈的福气。荣宠也罢,封号也罢,都是陛下的一份心意。''
武帝听得舒心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几分,广袖一挥:
''罢了,福寿仙人就福寿仙人吧,权当是孝敬她老人家了。''
武帝终究还是应了元氏族人的请求,命人拟旨册封元氏姑奶奶为本朝的福寿仙人,并御笔亲提了''福寿''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