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青桐湾的村干部。”
刘知南笑了笑:“没想到你居然是个村官呢。”
杨黎爽朗笑了笑:“大学生就业困难,政府鼓励回农村建设家乡嘛,这不是响应国家号召,就回来了,哎,我这就带你去看看房子吧,来,把行李箱给我,我给你拉着。”
这儿的人像是天生就热情,倒闹的刘知南有些不好意思。
两个人往镇子里走,杨黎做为东道主,一路都在讲:“青桐湾这地方不大,常住的就百十来户吧,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你买的那院子在镇子的后面,挨着农田,房子的主人到隔壁省定居去了,空了半年,就打算卖了刚好你就买下来了。”
刘知南听着他讲,默默的打量着这个小镇,青石板街道,两侧是上了年龄的木楼,偶尔一两栋现代化小别墅混杂其中,有些杂乱。
沿途瞧见路边时不时会有三五个老人聚在一块儿聊天,还有妇女坐在门口择菜或是绣花,跨进这里,时间似乎慢了下来。
走出了镇子,两人踏上了乡村小道,时至盛夏,路旁的荷塘开的正好,荷叶莲莲,荷花藏在绿叶后,亭亭玉立。
风一吹,荷叶的香味扑进了刘知南的鼻子里,沁人心脾。
杨黎指了指前方不远处的白色小楼,“知南哥,那就是你的院子了。”
刚刚在路上,两人互相了解了一番,杨黎比刘知南小两岁,是得叫他一声哥。
刘知南望了望,房子不旧,视野也好,屋门口是一大片稻田,还没收稻,现下是金黄一片,在家就能欣赏稻浪翻滚。
院里除了那棵玉兰花,其余的花草已经全部枯死,看起来有些乱糟糟,房子里面还不错,通铺的木地板,除了个别有些翘起来外,都还是锃亮的,墙壁没有打石膏,是直接用墙砖刷的白漆,此外屋主还留了些老式家具,别说还挺有复古风。
“挺好的,我收拾一下就能住。”刘知南还是比较满意这院儿的,院门儿处还有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夏天能乘凉,秋天还能看看桂花,他挺喜欢桂花香,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秋天了。
杨黎笑道:“知南哥你满意就好,日后住在这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你就知会一声,我就住前面。”
刘知南点了点头:“多谢。”
两人在院儿里站了会儿,就闻到了一股饭菜香飘来,闻着很香,刘知南吸了吸鼻子,辨别出里面有莲藕的味道。
杨黎转向左边,指了指刘知南隔壁的院子,“忘了说了,知南哥,这是你邻居,陈正哥的家,闻到香味儿没有,他正做饭呢,正哥的厨艺贼好,我时不时就去蹭饭,日后你们熟了,你也可以去蹭饭,他人好指定欢迎你。”
刘知南没有多说,他其实不是个擅长与别人打交道的人,在公司里他公事公办,只需要与客户利益牵扯就行,私下里他几乎没什么朋友,他已经忘了这种朋友间该怎么相处了。
杨黎却直接踩上了刘知南院子边上搁着的砖头,伸出头朝隔壁院儿喊:“正哥,在家做啥好吃的,有我的一份不?”
刘知南埋头踩着脚底下的一根枯草,过了几秒,他听到隔壁院儿传来了一声低沉浑厚的声音:“你来。”
振的他心轻颤了一下,这声音挺好听的,听着就阳气足精神旺。
杨黎高兴的从墙头上下来,问刘知南:“要不要我带你过去跟你邻居打打招呼,见一面儿?以后你有什么事儿就能找正哥帮忙,他啥都会。”
刘知南摇了摇头:“改天吧,今儿坐车坐的挺久,我还真有些累了,收拾收拾早点休息。”
杨黎也不强求,又简单交代了几句便走了,想来是赶着去隔壁院儿蹭饭去了。
他走后,刘知南把院门儿锁了,回屋里收拾行李。
*
杨黎推开了陈正家的门,刚进屋门就被一道黑色闪电扑了过来,险些给他扑倒。
“老板,别闹!”杨黎摸着黑色拉布拉多的大脑袋,被它扑腾的快要往后仰,“你可是又重了!这段时间怕是长胖了不少!”
一个男人从厨房里出后仰探出半个身子,看了眼杨黎,“是胖了两斤。”
杨黎囫囵的揉了几把肥实的狗头,“哥,你可别再让它胖了,养猪场的猪怕是都没它肥实。”
陈正在厨房轻笑了一声,“回头让它每天早上跟我跑步去。”
“你做什么好吃的呢?”杨黎站在厨房门口探进去头,看着赤着上身系着围裙的陈正,单手插腰右手拿着汤勺搅弄着汤锅。
陈正:“莲藕炖排骨。”
“嚯,这个好吃,我爱吃莲藕,粉糯糯的。”
陈正笑了声:“回去的时候给婶儿带一碗。”
杨黎感动道:“怪不得我妈老是夸你,说你比亲儿子还亲。”
陈正没说话,往汤里放了一把葱花。
杨黎自来熟的从碗柜里拿碗筷,边拿边说:“哥,你隔壁有人儿住了,以后你就有邻居了。”
陈正端了汤碗出来,轻轻睨眼看了看杨黎,“来养老的?”
杨黎看着他隆起的二肱头肌肉,羡慕的眼红,他哥的身材真是越来越牛皮了。
“养什么老啊,人家一个年轻小伙儿,从城里来的,长的白白净净,看着就是个文化人,比我大两岁。”
陈正嗯了声,站在饭桌前将身上的围裙解了下来,露出紧实的腰腹,腹肌有力的起伏着,流畅的倒三角线最后隐在工装裤腰下。
杨黎拉开椅子坐下,迫不及待的动起了筷子,刚出锅的莲藕排骨汤就是香。
吃完饭,杨黎提着白瓷罐子准备回去了,陈正叫住了他。
“正哥,还有事儿?”
陈正又从厨房里提一个白瓷汤罐出来,“我那新邻居刚来,锅碗瓢盆都没有,怕是天然气都停费没通,给他顺手捎一罐去,好歹来了咱这地儿也有口热饭吃。”
杨黎冲他竖了一下大拇指,“我正哥人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