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村以一条小河为界,分东西两边,屋舍沿河而建。到村口时,抬头便可见一众白墙黑瓦的屋舍如鱼鳞般绵延。
过午林启山带着何必前往朱雀村,还未进到村里,林启山便与何必讲了起来:“瑶儿可曾对建筑有所研习?”
“不曾。”
“朱雀村的建筑所属派系当属徽式,那白墙名叫‘风火墙’,也称‘马头墙’,是为防火之用,墙面比里面房屋都高出许多。屋顶分两种,一种为‘悬山顶’,一种为‘硬山顶’。”
“这两种屋顶有何区别?”
两人说着进了朱雀村里。何必一眼望去,只见正街宽敞阔气,足可并行三辆马车,说是村,但也不逊色景云城太多。朱雀村的主街街面用卵石铺砌,临街店铺林立。此时街上正热闹。
林启山一边走,一边与何必解释:“‘硬山顶’的在山墙上没有挑檐,像一刀切齐,‘悬山顶’的则相反,有挑檐。那个便是‘硬山顶’。”他说着指给何必看。
何必循着望了过去,那间房屋临街的一面白墙矗立,其上没有房檐挑出。
两人继续往前。
林启山指着路旁沟渠问何必道:“瑶儿可知那是何用?”
何必看了眼,猜测着回道:“排水的沟渠?”
林启山点了点头:“下雨时各家各户的雨水便从这水沟里排出。”他往前走着,继续说道:“建筑除了地上可见的房屋,还有便是地下的沟渠。方才见的那排水沟是明沟,朱雀村里,除了排水沟外,地下还有供水的暗渠。暗渠构造十分之巧妙,贯穿整个朱雀村,渠道深入地下四米,大小可容人进出疏浚,渠水清澈甘冽,渠道每隔一段距离设有取水的水埠,那个便是。”他说着指向路边一处。
何必看了过去,路边设有向下的台阶,台阶路底有人正拿着水桶舀水。
何必看了眼那边赤膊舀水的人,又越过那人看着他身后的长街,忽然视线里闪进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举着风车,满是欢喜跑向了前方。何必看了眼小女孩背影,莫名觉得熟悉,一时间忽然有一种她似乎在这里生活过好多年的错觉。
何必眨了下眼睛,那个举着风车的小女孩突然就不见了,她见了呆了下。
林启山已经向前走去。何必回神跟上。
前方路过一条巷子时,林启山忽然拐了进去,何必停下看了眼,见那巷口一处石头上刻着“朱家弄”三个字。何必紧走两步,追上了林启山问:“阿爹,这条巷子为何叫‘朱家弄’?”
林启山回:“这与‘朱雀村’的由来有关。朱雀村里最早有两大氏族,一姓为‘朱’,朱氏族人居住在这条弄附近,故这条巷子就叫‘朱家弄’。”
“那另一姓是什么?”
“‘燕’,燕子的燕”
“燕?”
林启山看着她点了点头,脸上带笑,说:“瑶儿不妨猜测一下,为何叫‘朱雀村’?”
何必想了下,倏忽明白,说道:“燕既是雀,所以这里才叫‘朱雀村’!”
林启山点了点头,道:“朱氏与燕氏素有联姻,朱雀村素来为此二姓族人所住,百余年前外地迁居而来的人口越来越多,才促成了如今的景云城。”
两人出了巷子,过了一座小石桥,沿着小溪边卵石路走了一阵后,拐进了一条无名小巷,最后停在了巷子里第二户人家门前。
林启山看了眼,道:“到了”说着走上前去敲了敲门环,接着便推开门走了进去。
门没有上锁。
一路走来,何必发现,朱雀村里的人家,白日大门都很少上锁的,想来也许是因为周边都是熟识的人。自从进了朱雀村,何必便感觉到这里与景云城里的不同,这里更多一种安逸舒适。
大门里是四合式的天井院子,往里是明堂,明堂上方挂有匾额,匾额下方设有长案,案两边摆放着太师椅。
二楼上有人听到院里声音,从窗户探出头来,看到林启山时,笑道:“林师傅来了啊?”是个女人,有些年纪。
“嗯。”林启山应了声。
何必看了那女人一眼,觉得有些熟悉,似乎于哪里见过。
女人又说道:“工具都在右边屋里了,您先坐会,我收拾收拾,一会就下去。”
“不忙,我先带人看看你家院子。”
“随便看随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