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何必弯记 > 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第79章 第七十九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何昙太久,次日早朝上,崔廷敬就给出了答案。

大理寺报,主持景云城乡试的翰林学士昨日投案,称乡试时曾收取学子何必瑶财物,且放榜前有人交代,务必要让何必瑶上榜。因为何必瑶会试案发,那翰林担心,故而主动坦白乡试作弊一事。一时满朝哗然。

翰林院属于清闲部门,做些编撰史书的工作,但翰林学士却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官职。学子科举上榜,只有前面几名,才有机会进入翰林院。翰林学士,是储备官吏,多少大臣甚至于宰相,都是翰林出身。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前途无量的翰林涉案?又究竟是什么人,能指挥得动一个翰林作弊?

洪钟沉默不言,心中已经肯定了那个想法。确实有人想陷害何必瑶,而且看起来,何必瑶只是个鱼饵,那人要钓的是条大鱼。

何昙也沉默,他看一眼前方站着的宰辅崔廷敬,心中只觉得那人可怖。崔廷敬竟然能让一个翰林做棋子。因为知道会试案部分真相,何昙心里认定,今日爆出来的乡试案也是崔廷敬手笔。

崔廷敬面不更色,站在那里好像这些事与他无关的样子。

皇帝的视线不动声色在下面一众官员脸上扫过,最后落在洪钟身上,问:“刑部,会试案查得如何了?”

洪钟听到叫自己,走出身道:“禀圣上,会试一案有些疑点还未查清,尚不能定案。”

洪钟刚说完,站在最前的太子忽然出声不满道:“不就是个作弊案吗,有什么疑点不疑点,刑部做事,怎这么拖沓了。”

太子苏若昉,是皇帝最爱的先皇后留下的唯一子嗣。皇帝爱屋及乌,太子自小便被皇帝带着熟悉政务,储君地位无可撼动。更不必说太子还有个做宰辅的舅舅。

洪钟仿佛没听到太子责备,垂首等皇帝开口。谁知皇帝还没开口说什么,太子先道:“父皇,刑部既然查不出来,此案不如交由大理寺审吧。”

太子旁边,与他隔了一人站着的四公主苏若珏听到,出声说一句:“皇兄,刑部只是说有疑点,也没说查不出来吧。”方才大理寺上报时,苏若珏便想开口了,那时她看一眼宋涵,后者皱着眉对她轻轻摇了摇头。会试案发时苏若珏便觉得蹊跷,现在又出乡试案,她再怎么迟钝也知道这怕是冲着她来了。听到太子有意将办案权交给大理寺,苏若珏再怎么沉稳也站不住了。虽说大理寺对案件有管辖权,但会试案明明刑部在审,那翰林却向大理寺投案,很难不怀疑大理寺已被对方买通。

太子听到苏若珏出声,转身斜看她一眼,道:“皇妹着急什么,此事难道与皇妹有什么关系?”虽说是反问句,但摆明了是让别人怀疑苏若珏。

苏若珏皱皱眉,暗说此时绝不能轻举妄动,不然前面努力都要被影响。

皇帝视线在她二人脸上扫了扫,又看向洪钟问:“刑部,此案你有何想法?”

洪钟拜了拜,小心道:“圣上,微臣以为,此案刑部查到一半,由刑部继续查下去最好。”

太子听了讥笑一声道:“给了你刑部几日,你却只说查到疑点,给你查下去,会试放榜日前能有结果吗?耽误放榜你担得起责任吗?”

洪钟不言。

皇帝敛了敛神色,道:“刑部、大理寺两司分头查案,会试案继续由刑部审理,乡试案由大理寺负责。”皇帝已做了决定。

太子却仍道:“父皇,让儿臣旁审吧,科举于国是大事,处理不好会寒了我朝文人的心,儿臣在旁,也好替父皇监督两司。”

众人都没出声。其中不少人却暗自心道太子今日为何对舞弊案如此感兴趣,如今还积极要审案权。如此积极,很难不让人多想。崔廷敬听到时皱了皱眉,看太子一眼,心说坏事,昉儿怎这般心急!

洪钟便已开始怀疑,她暗中看一眼太子,又看一眼旁边的四公主,心中隐约有了个答案。洪钟收回视线,心说倒是小瞧了那个小丫头,竟然能引起两派相争。

朝堂安静片刻,群臣都在猜测皇帝什么意思时,皇帝终于开口。

皇帝道:“皇儿所言有理”太子甫一欣喜,还没来得及谢恩,又听皇帝道:“御史台,朕命你与两司会审,早日查明真相。”

突然被点名的御史大夫愣一下,回过神忙拜请领命。因为之前揭发景云城沈如林贪污案,但却在将人押解进京途中丢了一事,御史台近日做事说话都有些谨慎,没想到今日却被皇帝点名与刑部大理寺会审。御史大夫诚惶诚恐,心中只感恩皇帝信任,并决定继续发挥御史言官六亲不认的惯例,誓将舞弊案查到底。

散了早朝,出大殿后,群臣三两成群准备离开。苏若珏有意落后两步,等到宋涵一同离开。两人目视前路,好像并不是有意等待对方。

宋涵小声疑惑一句:“太子今日表现,怎有些不对劲,崔廷敬难道没事先提醒过他?”朝堂之上说错一句话,都会惹祸上身,以崔廷敬老谋深算的性格,不会让太子那么积极争取办案权。

苏若珏想到一件事,犹豫下,道:“今日似乎是那人忌日。”说完与宋涵对视一眼,二人都是了然般,心说难怪太子那般不冷静。

沉默片刻,宋涵道一声:“幸好,虽说是三司会审,何必瑶还在刑部。”又想到洪钟时,宋涵顿了顿。刑部尚书洪钟以铁面无私出名,虽说在崔廷敬手下做事,但似乎并不受崔廷敬挟制。刑部正纲纪,肃伦常,乃是国家之本,刑部尚书的选任,尤为重中之重。皇帝不会允许刑部落入党派之争。所以刑部虽然是六部之一,但百官心知肚明,洪钟背后的不是宰辅崔廷敬,而是皇帝。

说到洪钟,正好听到那边洪钟与几个官员聊天。宋涵与苏若珏听到声音,都转身看了眼,正好与洪钟视线对上,只见洪钟笑脸陪着那几个同僚闲谈。虽说是刑部,做的是得罪人的工作,但这位刑部尚书平时却都是一副和善,常带笑脸,于朝中几乎没树什么敌。连宋涵有时都钦佩这位洪大人处事为人的能力。只可惜是皇帝的人,若能交好,不说拉拢,也能为四公主增添一份力。

洪钟看到宋涵与四公主,隔着老远行了个拜礼后便随同僚离开了。

宋涵看洪钟一眼背影,道:“不知她查出了什么,何必瑶那里有什么疑点,你且试下看能否打听一二。”

苏若珏“嗯”一声。两人没有再聊别的。宋涵先一步离开,等宋涵走远些后,苏若珏才离开。

大理寺仿佛打了鸡血似的,皇帝刚安排三司会审,便积极组织升堂。

三司在刑部堂审,洪钟坐正位,大理寺与御史台分坐左右。等待提审何必瑶的空当,洪钟看一眼案卷,有意无意道:“武大人对这案子真是上心,才下朝就升堂。”似乎是抱怨大理寺连休息都不让她休息片刻,就拉着她来审案。

大理寺卿姓武,是个男人,留着八字须,看起来还精心打理过。那武大人听到洪钟这话,讥讽一声道:“本官可不像洪大人,这般宽心。圣上对此案极为看重,况且科举乃一国之本,舞弊案一个处理不好,损害的可是本朝文人对朝廷的信任。”

洪钟懒得与他争执。等着捕快将何必瑶带上来,洪钟刚说一句升堂,大理寺便抢着要先问话。有御史台在旁,洪钟也说不了什么,便让大理寺去问。大理寺问了几个问题,何必的回答还是如洪钟审时一样。

她没有参加会试,考卷上的答案是她作的,但考卷不是她写的。

不同的问题问来问去,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

大理寺问得生气,一时脱口道:“何必瑶,纵然你再狡辩,铁证如山下,也能定你的罪!”又道,“会试登记簿载明你确有参加,也有贡院的考官、你周围的考生可以作证。你连乡试都靠着行贿上榜,说你会试没有舞弊,你说谁信?”

何必愣了下,道:“我乡试行贿?贿赂谁?”

大理寺哼笑一声道:“主考翰林”又道,“翰林已经投案自首,你不会还当自己做的天衣无缝吧。本官劝你早点坦诚,还能减轻刑罚。”

何必简直难以置信:“我连主考官长什么样都不记得,行什么贿?”

大理寺道:“不是你,就是你父母兄长,具体是谁,已派了人去景云城查,用不了多久就会水落石出。”

何必怔住,身子好像被什么重重锤了下。身父身母只当她是来京城游玩,都不放什么期望在她中举上,更不会说去贿赂考官,至于何必卿,在她乡试开考前就已离家行商,还怎么去见考官。先是会试舞弊,又是乡试行贿,隐藏在背后那个人到底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大理寺看到,只当她是自知罪行败露,承受不住。大理寺觉得就快要查明,想要继续追问时,却被洪钟忽然打断。

洪钟道:“好了,今日先查到此,我刑部还有别的重案待审。两位大人,”说着左右看一眼,道:“我们待有别的新证词再审如何。”

大理寺刚想反驳,却听御史台道了声:“也好”。因为沈如林的事,御史台行事谨慎许多,既然犯人喊冤,在证据查明之前,还是等一等的好,免得做成冤假错案。御史台都这么说了,大理寺只好忍下,冷哼一声,不待洪钟说退堂,起身携了人离开刑部。

是夜,侍者将房里烛灯点燃时,洪钟才意识到天色已晚。一整个下午她都待在书房里查阅科举案的卷宗,试图从已有证据里找到什么蛛丝马迹。但那些证据实在太扎实,每一项都十分齐全。以往断案,总有些证据找不齐,如今这件案子,所有定罪的证据全都完完整整摆在她面前。洪钟无奈笑一声,心说那人真是好心,这是就怕她定不了罪。

想到白天大理寺说的话时,洪钟失了失神。翰林一口咬定何必瑶乡试行贿,又隐晦说有人点名要何必瑶上榜,即便何必瑶和她家人都说没有行贿,但在有翰林证词的情况下,任何人听何家人证词都只会觉得他们在狡辩。景云城查回什么来已经不重要了,何必瑶实则已坐实了乡试行贿。铁证如山四字,凭此便可定罪。

洪钟皱了皱眉,叹一句道:“小丫头,你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