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辅国公和皇帝对魏家的敌意已昭然若揭,魏家功高震主,早已成为他们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被铲除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李世瑞微微叹了口气,书中描述过魏家军在边关抵御外敌时的英勇无畏,也说过魏家为百姓赈灾施药时的尽心尽力,这样一个忠君爱国、心系百姓的家族,却要面临被无辜斩杀的命运,实在让他痛心疾首。
“我只是不希望一个对百姓尽心尽力的人被无辜斩杀罢了。”李世瑞低声呢喃,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与不甘。
他靠向椅背,缓缓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魏北辰坚毅的面容和魏家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
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微薄,或许无法改变魏家的命运,但至少,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为他们寻得一方安宁。马车继续前行,车轮滚动在石板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也在为这世间的不公而叹息 。
暮霭沉沉,天边被夕阳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余晖洒落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李世瑞的马车缓缓驶进府衙,车轮碾过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他刚踏出车门,一眼便瞧见了在府衙门外焦急踱步的李嬷嬷。
李嬷嬷已是两鬓斑白,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此刻,她满脸的焦急与忧虑,看到李世瑞的那一刻,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欣喜,却又很快被紧张所取代。
“少爷,你可算回来了!”李嬷嬷快步迎上前,声音微微发颤,透着难掩的慌张。她一边说着,一边左右警惕地张望着,眼神中满是不安,仿佛生怕被什么人盯上。确定周围没有可疑之人后,她才凑近李嗣睿,压低声音,几乎是贴着他的耳朵说道:“出大事了,荣安侯府出大事了!”
李世瑞睿的神色瞬间一凛,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头,心中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李嬷嬷,别急,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他的声音沉稳,试图安抚李嬷嬷的情绪,可微微握紧的拳头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李嬷嬷咽了咽口水,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声音愈发低沉,带着几分惊异:“荣安侯的世子,居然在小时候就被掉包了,现在这个人居然是外室所生的 。”
“先别声张。”李世瑞语气沉稳地说道,“我们回母亲那儿再说。”说罢,转身离开,李嬷嬷则紧跟其后,脚步急促而慌乱。
回到母亲的院子,还未踏入屋内,便听见母亲焦急的踱步声。“哒哒”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一下又一下,敲在人心上。
“母亲,我们回来了。”李世瑞轻声说道,推开门。
只见母亲正焦急地在屋内来回走着,眉头紧锁,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见李世瑞进来,她立刻迎上前,眼中满是忧虑。“世瑞,你听李嬷嬷已经讲了吧?”母亲的声音带着颤抖,“这这这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荣安侯府怎么会出这样的丑事!”
屋内的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李世瑞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那片逐渐被暮色笼罩的天空,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半年与郑幼福的种种交集。
这半年来,他自认为对郑幼福有了几分了解。
在他的印象里,郑幼福是个心思缜密、手段狠辣的女子,平日里行事总是悄无声息,让人难以捉摸。
所以当听闻荣安侯世子被调包这件事时,李世瑞本能地以为,以郑幼福的性格,他大概率会暗中不动声色地将此事处置妥当,将这个惊天秘密永远掩埋在黑暗之中。可谁能想到,她竟会如此大胆,直接将这件事公之于众,在这平静的京都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
“娘,您先别着急。”李世瑞回过神来,转身看向仍在屋内来回踱步、满脸焦虑的母亲,走上前去,轻轻握住母亲的手,试图用自己的温度安抚她慌乱的情绪,“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着急也没用。”
母亲停下脚步,转过头来,眼中满是无助与担忧:“世瑞啊,这可不是小事。”
李世瑞拍了拍母亲的手,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娘,您要相信郑姨的能力。真相既然已经浮出水面,就不该被再次掩盖。她既然敢站出来揭露这件事,想必是有十足的把握。”
母亲微微皱眉,眼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话虽如此,可这世道人心难测,万一……”
“娘,不会有万一的。”李世瑞打断母亲的话,语气坚定,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荣安侯府出事了,世子被掉包,侯爷夫妇和离,消息如燎原之火,迅速在京城贵圈蔓延开来,惊起千层浪。
侯府的门槛向来高筑,寻常人难以窥探其中的秘密。然而,这一次,侯府的隐秘却被无情地揭开,成了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起初,不过是坊间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说是侯府后院有些不寻常的动静。但很快,这些传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越传越离谱。直到有一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侯府中竟发生了混淆侯府血脉的丑事!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京城的贵圈里炸开了锅。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故作姿态的达官显贵们,此刻都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
侯府的大门前,一时间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那些平日里与侯府有些交情的,或是纯粹出于好奇的贵族们,纷纷以各种借口前来拜访,实则是想一探究竟。他们在侯府的大厅里,表面上嘘寒问暖,言辞关切,可眼神中却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与好奇,不停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试图从侯府下人的只言片语、神色举止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而那些没有机会进入侯府的人,也不甘示弱。他们聚在京城的各大茶楼、酒馆里,一边品着香茗、喝着美酒,一边口若悬河地谈论着荣安侯府的这场风波。有人摇头叹息,故作惋惜;有人则眉飞色舞,添油加醋地讲述着自己所到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