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罢,他仔细吹干墨迹,将信小心装入信封,再次叮嘱侍卫:“务必以最快速度将此信送回,交予我兄长,不得有误。”侍卫领命,快步离去。
北疆小城的书房内,炭盆中的炭火噼啪作响,试图驱散严寒,却难以温暖李世瑞此刻冰冷的内心。他紧攥着兄长李世宸的书信,信纸在指尖微微颤抖。
“要说江南交城这个水患事件里面没有四大辅国公的影子,我可不信。”李世瑞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凝重。他踱步至窗边,望向窗外漫天飞雪,思绪飘向遥远的江南。
四大辅国公在朝堂上权势滔天,爪牙遍布四方,交城水患这般重大事件,背后怎会少了他们的暗箱操作?只是,究竟是谁参与其中,又在这桩阴谋里搅弄了多少风云,依旧迷雾重重。
“事情一露苗头,举报之人怕是凶多吉少。”李世瑞眉头拧成了个“川”字,眼神中满是忧虑。
更可怕的是,他们极有可能将脏水泼向李世宸,企图以李世宸为突破口,撼动安阳侯府。毕竟,李世宸身为安阳侯府世子,若能借此将其牵连进丑闻,侯府的声誉与威望必然受损。
“哐当!”李世瑞一拳砸在窗台上,震落了窗棂上的积雪。他恍然大悟,“这分明是一石二鸟之计!”既除去了知晓秘密的举报人,又能打压安阳侯府,削弱朝堂上的异己势力。李世瑞心中涌起一股寒意,深感局势危急。他深知,兄长此刻正身处风暴中心,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京城,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沉甸甸地压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在安阳侯府那古色古香的书房内,烛火摇曳,昏黄的光在墙壁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老侯爷端坐在雕花楠木椅上,手中紧握着李世宸的来信。
他的眼神深邃而锐利,快速扫过信纸上的每一个字,脸色愈发凝重。书房内,红木书架上摆满了古籍,在黯淡的光线下,散发着陈旧的气息。墙上挂着的先祖画像,此刻仿佛也在凝视着这突如其来的危机。
“哼!”老侯爷冷哼一声,将信纸重重地拍在桌上。他身着一袭玄色长袍,领口袖口绣着精致的银色暗纹,在烛光下闪烁着冷光,更衬得他面色冷峻。他深知,江南交城的水患事件绝不简单。若真如信中所言,背后牵扯到四大辅国公,那他们安阳侯府极有可能被卷入这场政治漩涡,沦为炮灰。
老侯爷的目光缓缓移向窗外,庭院中的松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原本翠绿的叶子此刻也蒙上了一层灰暗。
这场危机,就像这阴霾的天空,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他摩挲着手上的玉扳指,那温润的触感却无法缓解他内心的焦虑。四大辅国公势力庞大,若他们有意将罪名嫁祸,以李世宸的官职,根本无力抗衡。而安阳侯府一旦被牵连,多年来积累的声誉与威望将毁于一旦,家族子弟的前途也将一片黯淡。
老侯爷长叹一声,唤来管家,声音低沉而坚定:“立刻召集府中幕僚,商议应对之策,此事刻不容缓!”
书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老侯爷端坐在主位,目光如炬,扫视着围坐一圈的府中智囊。他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如今江南交城之事,将我安阳侯府置于风口浪尖,诸位可有破解此局之策?”
身着一袭月白色长袍的谋士林羽,微微欠身,轻捋胡须,缓缓说道:“依在下之见,当务之急是收集铁证。既然知晓四大辅国公可能插手,我们可暗中派人前往江南,深入调查水患事件的每一处细节,寻得他们参与其中的确凿证据。如此一来,便能在朝堂上占据主动,即便他们妄图嫁祸,我们也能有力反击。”
老侯爷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时,身着藏青色长衫的幕僚苏哲接过话茬:“侯爷,除了搜集证据,我们也需在朝堂上争取盟友。可联络那些与四大辅国公素有嫌隙的官员,将此事告知他们,晓以利害,形成同盟之势。众人拾柴火焰高,联合各方力量,才能与四大辅国公抗衡。”
老侯爷眉头紧锁,陷入沉思。片刻后,一直沉默的武将赵猛抱拳起身,声如洪钟:“侯爷,若局势实在危急,我等可动用府中私军。虽说此举风险极大,但必要时可作为威慑,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不敢轻举妄动。”
老侯爷摆了摆手,沉声道:“私军一事,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用,会给侯府招来更大麻烦。”
众人又陷入一阵沉默,思索着新的对策。突然,林羽眼睛一亮,说道:“侯爷,我们还可利用舆论。暗中散布消息,将交城水患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透露给民间百姓与文人墨客,借他们之口,形成舆论压力。朝堂之上,那些官员也不得不顾忌民意,四大辅国公行事便会有所收敛。”
老侯爷眼中闪过一丝光芒,缓缓说道:“此计可行,诸位继续商讨细节,务必做到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