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鬼东西!”北狄将军咬牙切齿地说道,“魏家军,你们等着,我定要让你们付出惨痛代价!”说罢,他狠狠地一勒缰绳,转身朝着后方逃去。在他的带领下,北狄军队如同一群受惊的鸟兽,纷纷逃离战场。
战场上,只剩下一片死寂。北疆士兵们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去的北狄军队,心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他们挥舞着手中武器,大声欢呼,声音响彻云霄。
魏北辰看着这一幕,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只是一场小小的胜利,北疆的危机远未解除,但至少,他们用行动向北狄人证明了,魏家军绝不是胆小怯战之辈,他们有勇气、有能力捍卫自己的家园。
在这场短暂而激烈的交锋中,新型的三角槽箭簇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它不仅给予了北狄军队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鼓舞了北疆守军的士气。
北疆的这一仗,犹如一剂强效的强心针,瞬间注入陈朝的肌体,带来了极大的振奋与希望。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京城迅速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热议着北疆的战事。
与此同时,京城的皇宫之内,皇帝端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地审视着下方的朝臣。
朝堂之上,气氛异常压抑,仿佛有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着。
一封来自北疆的信报,正静静地摆放在御案之上,这封信报,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朝臣们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激烈的争论。
一些主战派的大臣,情绪激昂,义愤填膺。
他们纷纷出列,言辞恳切地向皇帝进谏,力主继续挥师北伐,乘胜追击,彻底击败北狄,以绝后患。
其中一位年轻的大臣,满脸涨得通红,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双手抱拳,高声说道:“陛下,北疆一战,我军士气大振,将士们皆奋勇争先,锐不可当。如今北狄新败,士气低落,正是我军一举荡平他们的绝佳时机。若此时不乘胜追击,待北狄缓过神来,卷土重来,我朝必将再次陷入战火之中,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恳请陛下下令,继续攻打北狄,扬我朝之军威,保我朝之太平!”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之上回荡,引得一些大臣纷纷点头赞同。
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则持观望态度。
他们神色忧虑,眉头紧锁,认为此时贸然继续进攻,风险极大。一位年长的大臣,微微躬身,语气沉稳却又带着一丝担忧:“陛下,北疆之战虽胜,但我军亦有损耗。且北狄之地,广袤无垠,地形复杂,若深入其腹地,后勤补给恐难以为继。再者,北狄虽遭此败,但其根基未损,实力犹存。若我军贸然进攻,陷入持久战,恐对我朝不利。依老臣之见,不如先观察一段时间,待局势明朗,再做定夺。”他的话,也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皇帝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目光深邃而平静,让人难以捉摸其心中所想。他微微眯起眼睛,扫视着下方的朝臣,良久,都未发一言。
朝堂之上,大臣们的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徐国公缓缓从朝臣之列中走出。
他身着一袭华丽的朝服,步履沉稳,每一步都踏出不疾不徐的节奏。只见他走到大殿中央,撩起衣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声音洪亮而清晰地说道:“启禀陛下,老臣以为,此时贸然决定是否继续攻打北狄,皆为不妥。”
他的话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众人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
徐国公微微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继续说道:“主战者,其心可嘉,然战争之事,绝非儿戏,不可仅凭一时之勇。我军虽在北疆初战告捷,但不可因此而小觑北狄。他们在北方草原上纵横多年,骑兵强悍,战术灵活,且熟悉当地地形。若我军深入其地,与之展开持久战,补给线过长,易遭敌军截断,此乃兵家之大忌。”说到此处,他微微停顿了一下,观察着皇帝的神色,见皇帝微微点头,便接着说道:“而主观望者,虽有谨慎之心,但也不可过于保守。若一味观望,错失良机,待北狄恢复元气,重新整顿军备,再次侵犯我边境,我朝又将陷入被动防御的困境。”
“那依徐国公之见,当如何是好?”皇帝终于开口问道,声音低沉而威严。
徐国公再次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当下之计,可先派使者前往北狄,一则探其虚实,了解他们战败后的真实情况;二则向其表明我朝态度,若北狄愿意求和,签订和平条约,从此不再侵犯我边境,我朝亦可网开一面,休养生息。若北狄拒绝求和,仍有进犯之意,我朝再做全面备战,集结兵力,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稳扎稳打,一举击败北狄。如此,既能避免贸然进攻带来的风险,又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北狄致命一击。”
朝堂之上,大臣们听了徐国公的建议,纷纷陷入沉思,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
在徐国公陈述完建议后,众人正陷入思索,这时,户部尚书胡大人神色凝重,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出列。
他身着官服,袍角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摆动,整个人看上去忧心忡忡。
胡尚书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抬起头时,脸上满是无奈与忧虑之色。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在这空旷的朝堂之上缓缓响起:“陛下,臣以为户部当前的状况,实难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事的持续推进。”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朝堂上的诸位大臣,只见有的大臣微微皱眉,面露思索之色,有的则露出惊讶与担忧的神情。
“陛下,我朝历经数年的边防整顿与民生建设,国库本就消耗巨大。如今,各地又时有灾荒发生,赋税征收困难重重。”李尚书一边说着,一边从袖中掏出一本账册,双手高高举起,一名小太监连忙上前,接过账册呈递给皇帝。“这是最新的户部账目,上面详细记录了当前我朝的钱粮储备情况。”李尚书补充道。
皇帝微微皱眉,翻开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项收支明细,入不敷出的状况一目了然。
李尚书接着说道:“如今,户部所存的钱粮,看似数额不小,但若是用于一场对北狄的大规模战争,实在是捉襟见肘。且不说长期作战所需的粮草供应,单是前方将士的军饷发放,便是一个棘手难题。若将士们的军饷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势必会影响军心士气,这对战争的胜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再者,”李尚书顿了顿,加重了语气,“粮食储备也不容乐观。各地粮仓虽有存储,但考虑到百姓的日常生计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灾荒,这些粮食储备必须谨慎调配。若大量粮草被调往战场,一旦地方上出现粮食短缺,百姓必将陷入困苦,届时恐引发社会动荡。”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额头也微微沁出了汗珠。
“兵器设备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李尚书继续说道,“多年来,我朝军队不断更新装备,但由于经费有限,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战争的需求。如今库存的兵器,部分已经老旧,需要修缮或更换,可这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制造新型兵器所需的原材料,如精铁、良木等,价格持续上涨,采购难度也日益增大。”
李尚书说到这里,再次向皇帝行了一礼,恳切地说道:“陛下,综上所述,以我朝目前户部的实力,若贸然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实非明智之举。臣恳请陛下,在做决策时,务必充分考虑户部的实际情况,三思而后行。”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大臣们听了李尚书的一番话,纷纷陷入沉思。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轻轻敲击着御案,心中也在反复思量着李尚书所言的每一个字。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平静,扫视过下方朝臣后,微微颔首,语气虽淡,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不论当下局势如何复杂,北疆将士浴血奋战,守护国门,其艰苦不可忽视。当务之急,先将粮草火速派发至北疆,务必保障前线供给,稳固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