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宸目光坚定,丝毫没有因老侯爷的话而有半分动摇。他微微抬起头,迎着老侯爷的目光,神色坦然,语气平和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祖父,孙儿已然深思熟虑。孙儿虽年轻,但正因为年轻,未来的机会多如繁星。
在这京城之中,虽生活安稳,诸事顺遂,可孙儿心中总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渴望,想去丈量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去看看外面那广阔而精彩的世界。”说到此处,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再者,孙儿心中一直有个信念,李世瑞能在北疆有所作为,闯出一片天地,孙儿自问并不比他差,他能做到的,孙儿也定能做到。孙儿想去北疆,看看那里。”李世宸一边说着,一边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
老侯爷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停留在李世宸的脸上,仔细地审视着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从孙儿的眼中看到了熊熊燃烧的斗志,看到了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孙儿的欣慰,又有对未知前路的担忧。
“世宸啊,北疆可不是个太平之地,此去,你必将面临诸多艰难险阻,生死一线也并非不可能。”老侯爷再次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这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泄露了他内心深处对孙儿的深深关切。
“祖父,孙儿明白。但孙儿不怕。温室中的花朵,虽娇艳欲滴,却难以抵御狂风暴雨。孙儿愿如那傲雪的寒梅,在艰难困苦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孙儿此去,定当谨慎行事,也定不会让祖父失望。”李世宸言辞恳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的坚定信念。
老侯爷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孙儿,心中的担忧渐渐被欣慰所取代。他缓缓站起身来,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走到李诗成面前,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李家有你们两个孩子,一个在北疆奋勇拼搏,一个在京城崭露头角,如今你又有这般志向,我死而无憾了。既然你心意已决,那就去吧。在北疆,万事小心,遇到困难,莫要逞强,记得给家里传信。”
李世宸感受到老侯爷手掌传来的温暖与力量,眼眶微微泛红,用力地点了点头:“孙儿定不负祖父所望。”他微微弯腰,再次对着老侯爷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缓缓走出书房。
在北疆府衙那略显昏暗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三人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
李世瑞眉头紧锁,满脸忧色,目光在左手边的王蓉和右手边的汪师爷身上来回流转,声音中透着沉重与焦急:“如今北疆形势严峻,随着坊市的繁荣,涌入的人口越来越多,可咱们的粮食产量却远远跟不上。就靠着赵大壮从江南运粮,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路途遥远不说,变数也太大,根本不现实。咱们必须得想法子增加粮食产量,当务之急,唯有开荒一途了。”
汪师爷轻捋着胡须,微微眯起眼睛,语气中带着一丝疑虑:“开荒?这话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实施起来,那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啊。最关键的,是得有人去干这活儿呐。”他一边说着,一边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眼神始终盯着李世瑞。
李世瑞闻言,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缓缓站起身来,背着手在书房中踱步,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王蓉一直静静地听着,此时忍不住开口道:“要不咱们张贴告示,招聘一些人手?重赏之下,说不定能招来不少人。”
一时间,书房内陷入了死寂,只有烛火偶尔发出“噼啪”的声响。
李世瑞继续踱步,大脑飞速运转着,思索着解决之道。突然,他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有了!北疆不是经常有被发配边疆的犯人吗?他们反正也是要在边疆服劳役,用他们来开荒,岂不是正好?”
正喝茶的汪师爷听到这话,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了,一口茶差点喷了出来。他手忙脚乱地放下茶盏,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看着李诗睿,结结巴巴地说道:“用,用他们?大人,您可三思啊!这些可都是犯了罪的人,品性难测,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开荒,万一出了乱子,那后果不堪设想。”
李世瑞重新坐回椅子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坚定:“汪师爷,我自然知晓其中风险。但如今北疆缺粮,局势危急,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咱们可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安排得力的士兵看管,只要管控得当,他们反而能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劳动力。而且,通过开荒劳作,也能让他们有机会改过自新,为北疆出一份力。”
王蓉听了,微微点头:“大人所言有理,这或许真的是眼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确实得谨慎再谨慎。”
汪师爷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长叹一口气:“罢了,事到如今,也只能如此一试了。只是这其中的诸多细节,还得细细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