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红楼]明初种田指南 > 第11章 香军

第11章 香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朱标回答:“一亩地一两银子。”

“你姨婆一辈子攒了五千两银子,她当年在大帅府也是有点积蓄的,这五千两在平头百姓那边是一笔大钱了。”

朱标说:“是巨款了,在附近百姓眼里,姨婆都是巨富之人。”

朱元璋点头:“老人家一辈子跌宕起伏,把金银细软卖了才五千两银子的身家,也就是公侯门第一天的宴席钱。”他接着问:“毛骧,贾源他媳妇去了几天了?”

毛骧心里算了一下,说:“明天就是头七了。”

“头七了,他家要摆几日的葬礼?”

这个问题朱标能回答,因为要守孝,贾代善已经上了折子丁忧,折子是朱标批复的,说:“七天。”

朱元璋算了算:“七天,花了五六万的银子!有钱!”

他的话让朱标叹息,毛骧满脸赞成,这是真他娘的有钱啊!

朱元璋接着说:“这世道也真奇怪,居然有穷的叮当响的皇帝和富的流油的大臣,真是倒反天罡。”

朱元璋已经动了杀心,只不过隐忍不发,朱标没再劝,他是儒雅随和,可是自小就坐镇后方,在勋贵和兄弟跟前树立了权威的太子并不是个一味劝和的软包。

这一刻父子两个都有了杀意。

朱标就说:“当年攻破大都,不少人都攒了些私房,能让一大家子人一辈子吃喝不愁,但是也不足以支撑这样大的花费,这钱都是哪儿来的?”

朱元璋就跟毛骧说:“你还傻愣着干嘛?太子不是问你了吗?这钱哪儿来的?去查!”

毛骧听了领命而去。

朱标跟朱元璋说:“荣公贾源去世也没几年,当时贾源的葬礼也没这么奢靡啊。”

朱元璋走回御座坐下:“标儿,你不懂,这群老伙计都是吃过苦的,不舍得吃不舍得花,有点好东西都想藏着给后人。贾源死的时候他媳妇还能说上话,自然不会大操大办,现在他媳妇没了,这败家玩意就开始大手大脚。贾代善还算好的,比他还不如的败家子多着呢,别的不说,就你那几个小兄弟,不也是这样吗?不说这群败兴玩意了,接着干活儿吧,今儿还有很多活儿没干呢。”

朱标立即走到了桌子前坐下,朱元璋工作有一半都是他在做。

次日张太君的棺木出殡,吉时是午时。午时棺木下葬在贾家祖坟,宾客们看着人被葬了之后回荣国府吃午饭。荣国府各处给人结算各种银子,到处忙忙碌碌,来念经的一群尼姑们拿到了银子打包了些干粮从荣国府离开,晚上天黑后,这群尼姑来到了青莲观前敲门。

吕婶子打开门,看到一个老尼姑双手合十,说道:“阿弥陀佛,听说这里住着女冠,我们特意讨一餐饭,都是出家人,请道长施舍些吃的。”

她背后的尼姑们一起躬身合掌,齐诵“南无阿弥陀佛”。

吕婶子对着这群尼姑看了一眼,夜色中影影绰绰看不清楚面容,发现他们中虽有大部分都是中年人,不像是吃不饱的,毕竟都很壮实,寒冷的天气里很大方舒展的站着,这表明对方还不冷。

吕婶子又看了看,发现她们人数还不少,就说:“虽然有些剩饭,但是你们人也太多了。”

为首的老尼姑说:“有多少请施舍多少,出家人吃四方,多与少都是缘分。”

“你们等着。”

吕婶子关门,赶紧去了二进院告诉郑道长,又让苗婶子把没吃完的东西拿出来。

郑道长正看着麟子喂猫狗,听说是一群尼姑,皱眉问:“是哪处庵堂的?”

“忘了问了,不过看着不像是穷尼姑,我没让她们进来,我就怕她们是搞那些下作勾当的。”很多庵堂是半掩门,吕婶子担心这些尼姑不是什么好尼姑,给点吃的可以,但是万万不能让她们进门。

郑道长让钱嫂子看着点麟子,出去见见来讨饭的尼姑。麟子没当回事,这年头讨饭的多了,大年初一成群结对,现在还有人时不时的拍门在外面喊一声“可怜可怜吧,给口吃的吧”,这时候打开门缝看看外面,要是人少就给点吃的,人多是不敢给的,怕流民太多被打劫。听苗婶子他们说,等到地里长野菜了就好了,榆钱野菜到处都是,只要有能吃的,讨饭的人就会少很多。

郑道长打开门,吕婶子提着的灯笼照亮了巴掌大的一片地方,就这一点灯光让老眼昏花的郑道长瞳孔一缩。

一句“好大的胆子”到了嘴边,她又咽下去了。

这时候的郑道长庆幸跟来的是吕婶子,要是黄婆婆和蓝婆婆,明日准出事儿。所以郑道长是一点都不敢挑破和这些人认识。

老尼姑躬身:“道长,舍口饭吃吧。”

郑道长说:“寒舍吃的不多,这些你们拿去吧。”

吕婶子把吃的递出去,旁边一个尼姑双手接了。

老尼姑没看吃的,说了一句:“一饭之恩无以为报,贫僧会看相,不知道贵宝处可有孩子,贫僧以看相为报答。”

郑道长说:“不用,我老婆子身边哪有什么孩子,天黑了,你们都是女子,不要在外面逗留,速速离开吧。”

老尼姑微笑着说:“多谢,相见是缘分,缘来则聚,缘去则散,阿弥陀佛。”

一群尼姑很快消失在了夜色里。

郑道长吩咐:“关上门。”

关上门后她走了几步,看到三清殿上长明灯在亮,她进去上了三炷香,香烟袅袅,她心里则是反复念着一个词“香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