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爷,您不要过度悲伤。”
“我知道,只是这伐商之战尚未开始,便有如此多的无辜之人殒命,我只怕神仙震怒,我等凡人怕是无力承受啊。”
“侯爷,这些阐教仙家的到来不更加印证了您乃天命之人,您此举正是上顺天意,下得民心。”
“宜生,你不必宽慰我。你我都知道,神仙毕竟高高在上,超脱于物外,比之怜悯凡人的生死与疾苦他们或许更看重天道因果。”
“侯爷,您……”
“你去调查那姜子牙的经历,结果如何了?”
“那姜子牙曾上昆仑山求道,因资质有限并未成仙。但因其学识渊博且擅长卦象被殷寿赏识并封为下大夫,后又因不愿监造鹿台而逃离朝歌,并找了一地隐居。”
“宜生,姜先生虽为凡人,若能心怀天下,以凡人之身洞察民情,许能在战乱之中护佑更多黎民。若是姜先生愿意,我西岐愿以九宾之礼相迎。”
“侯爷考虑深远。只是微臣建议先让几位仙家去试探一下这位姜先生,毕竟他曾错投成汤,微臣只怕是殷商布下的陷阱。”
“宜生,你本是翩翩君子,如今却要妄作小人了。”
“为天下计,宜生并不在意这些虚名。”
回忆至此,散宜生又抬头望向遥远的天际,心中忧虑万千:仙有仙道,人有人道,怎会相通?神仙哪里晓得苍生之苦,他们所言的拯救苍生不过是个结果罢了,而为了成全所谓的“大义”,要牺牲的却是无数黎明百姓。
如今风暴将至,不知前路将是如何。这位未来的西岐之主,可能要经历更多的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君王。
哪吒等三人向太乙真人讲了散宜生要他们去寻找隐居高人之事。太乙真人细细算了一卦,大喜道:“原来是姜子牙,这也是我们阐教弟子,后来被师尊派到人间来咯。”
哪吒听到是阐教弟子,不耐烦地摇手道:“那不找了!”
太乙真人斥责道:“哪吒,跟你说过好多回咯,莫因为无量仙翁就恨所有阐教弟子嘛!”
哪吒不耐烦地堵住了耳朵。
敖丙安抚地拍了拍哪吒的肩膀,将他的双手从耳边放了下来,温和地劝道:“你先听听师伯是怎么说的。”
太乙真人赞赏地冲着敖丙点了点头,随即昂起头,背过手去,如数家珍地说道:“我这位师弟虽然资质一般,修不了仙得不了道,但聪明得很,对凡间的国事也有见解。师尊也是看重了他有治国的本事,才把他派到凡间来辅佐君主的嘛。”
哪吒抠了抠耳朵,总结道:“就是资质太差被找了个借口赶出来了呗。”
杨戬听得此言轻声冷笑了一下。
太乙真人皱眉道:“哪吒你咋个能这么说话嘛,这好歹是你的长辈,你去找人家要对人家客气点噻。”
哪吒随意地应了。敖丙见状恭敬地对太乙真人说道:“定当不辱使命。”
三人顺着散宜生指点的方位来到一处溪边。清晨时分,溪边泛着淡淡的雾气,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在晨光下闪耀着淡淡的光辉。溪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几朵,在一片绿意中摇曳着炙热的红。
哪吒随地蹂躏着湿漉漉的野草。本想着只与敖丙来此处找姜子牙,却不想杨戬是个脸皮厚的,非得要跟着。于是哪吒这一路脸色都不善,时不时就要给杨戬一记白眼。
敖丙观察到哪吒面色铁青,揣摩了一番哪吒的心意,宽慰道:“你若是不想与那姜子牙打交道,便留在此处,我与杨师兄去寻他就是。”
听了这话,哪吒原本发青的脸被气的憋成了红色,他气哼哼地别扭道:“不就是个老头,我还怕见他!”
“怕你坏事,不跟你直说罢了。”杨戬有意挑拨道。
不等哪吒发火,敖丙的面色先变了,脸上的温和被怒意掩盖掉,眼中露出丝丝冷意,他沉声说道:“杨师兄,哪吒从不会坏事!”
杨戬不置可否地别过脸去,唇角却是微微勾起,心中似乎对什么事情有所了然。
哪吒听到敖丙替自己说话,心情大好,不由分说地搂过敖丙的肩膀,大笑着说道:“这才是我的好朋友嘛!我还以为你要跟他一伙了。”
敖丙耳根一红,表情又恢复了原本的温和,他琢磨了一下哪吒的话,试探着问道:“难道这才是你今天不高兴的原因?”
哪吒一窘,别过头狡辩道:“我就是不想见老头而已,不行啊。”
敖丙没有揭穿哪吒,只是暗暗偷笑。
三人沿着溪边走走停停,却一直不见有人在此垂钓。走着走着,敖丙只觉得满目都是绿绿的草,溪水仿佛没有尽头,一直蜿蜒至没有尽头的远方,他突然停下身,看着波光点点的水面,又看向晨光微明的天际,道:“这太阳的位置,是不是一直没有变化?”
这时,溪边的雾气突然变得浓厚起来,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敖丙这才发觉,刚刚的一切都是有心人制造出的幻境。
“哪吒!”敖丙大声呼喊道:“杨师兄!”
“不必再费力了。”一个熟悉的女声从敖丙的身后响起。
敖丙回身一望,先是瞥见了一袭红衣,顺着飘扬的衣袂向上看去,他看见了一张慵懒的、妖媚的、痛恨的脸:妲己。
“好久不见了,”妲己媚眼如丝,嘴角勾起魅惑的笑容,柔声说道:“三太子,最近过得可好?”
不等妲己再多言,敖丙便召唤出武器,毫不犹豫地照着她锤去。
妲己的身影闪烁了一下便消失不见,随即,一个尖锐的女声在敖丙左侧响起:“这是我狐族幻境,三太子怎么总是记不得呢?”
敖丙咬着牙,愤恨地转过身体,怒声道:“我今日便要为伯邑考兄长报仇!”
妲己放声大笑道:“三太子,你为何非要替那伯邑考报仇?”
“为了公道。”敖丙咬牙道。
“公道?你说的是谁的公道?人的?仙的?”妲己尖锐的笑声仿佛能撕裂空气:“你遵循人的道义,仙的道义,怎么偏偏就是不愿意遵循妖的道义?灵珠当的久了,三太子是不是已经忘了,你可是妖啊?”
未完待续
某叶的解析:
以下是从《天命》的世界观解读封神之战中不同种族的立场:
1. 从人的视角来看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虽然借助仙家的力量可以增加获胜的概率,但是对面也是仙家啊,这神仙一加入双方凡人的死亡率可不是冷兵器时代应该有的数字。
从西伯侯的角度看,他是想要让百姓过好日子才去征讨殷商的。但伯邑考的死让他意识到,即使有仙家(哪吒)保护,凡人夹杂在仙和妖之间也是很脆弱的,这场战争注定会有很多无辜的人成为牺牲品。再往更远了看,没有人希望一统天下以后去收拾一个被神仙毁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因此西伯侯希望能把姜子牙找来帮忙协调人和仙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一来姜子牙确实有才能,二来他是昆仑山弟子比他们普通人更能说得上话,三来姜子牙终究是个成不了仙的凡人,将来打完仗以后他还是要留在凡间的,要是摊子太烂他帮忙收拾起来也是很麻烦的,所以他在战争期间就可以从人的立场上去为凡人争取更多的利益和生机。
当然啦,姜子牙到底行不行的,先把人找来试试嘛,肯定不吃亏。
2. 从仙家的视角来看
从仙家角度来说,参与封神之战本身是最重要的,就像本文中西伯侯说的:“神仙毕竟高高在上,超脱于物外,比之怜悯凡人的生死与疾苦他们或许更看重天道因果。”而且对于修仙者来说,凡人的生死与命运也是天道的一部分,他们不应该过多干预。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这种理念。
3. 从妖族的视角来看
从妖族的视角来看,人与仙的道义与他们是背道而驰的。在人和仙所谓的众生平等中的“众生”并不包括妖,妖在人和仙的道义中就是要被诛杀的存在。
但是又是谁将妖族定义为邪魔外道的呢?为什么妖杀了人就是害人作恶,人或是仙杀了妖就是除妖卫道?
这些我会放在下一章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