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破局之路与爱之升华
苏瑶和林宇轩深知,要解决巡回指导课程针对性不足以及资源短缺的问题,必须制定更为精细的策略。苏瑶开始组织团队对各个乡村学校进行详细调研,深入了解每所学校的教学进度、学生艺术基础以及师资力量。根据调研结果,她将学校分为不同类别,针对每一类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巡回指导课程方案。对于基础较弱的学校,着重从艺术启蒙和基础技能培养入手;而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则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创作指导和艺术理论讲解。
林宇轩则在资源调配方面绞尽脑汁。他一方面与现有合作伙伴沟通,争取更多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资源渠道。他发现一些艺术院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志愿者团队,便主动与这些院校联系,提出合作意向。经过多次洽谈,几所艺术院校同意与基金会合作,定期选派学生和教师加入巡回指导团队,为乡村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艺术院校还提供了一些闲置的教学设备和材料,缓解了基金会的资源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林宇轩和苏瑶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林宇轩在外面奔波寻找资源时,苏瑶会细心准备好热饭菜,等他回家一起吃,让他在疲惫的工作后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而苏瑶为课程方案熬夜工作时,林宇轩会默默陪伴在旁,为她冲一杯热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
随着个性化巡回指导课程的实施和新资源的注入,艺术教育巡回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孩子们在艺术学习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进步明显。许多孩子的作品在各类小型艺术比赛中崭露头角,这让苏瑶和林宇轩倍感欣慰。
然而,基金会的发展引起了一些同行公益组织的关注。其中有个别组织出于嫉妒或其他复杂心理,开始在一些场合对基金会进行无端质疑和抹黑。他们声称基金会的部分项目执行不透明,资金使用存在问题,试图破坏基金会的声誉。
面对这种恶意攻击,苏瑶和林宇轩没有选择沉默。他们主动邀请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公之于众,用事实证明基金会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合理性。同时,他们整理了详细的项目执行资料,包括项目策划、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等,向公众展示基金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扎实推进的。
林悦也利用媒体资源,对基金会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度报道,采访了众多受益的乡村师生和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让公众听到来自一线的声音,了解基金会为乡村艺术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在一系列有力的回应下,那些不实言论逐渐失去了市场,基金会的声誉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为这次事件,让更多人看到了其规范的管理和真诚的公益态度,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