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涵的工作室是网络水军链条上游接单的一环,工作人员并不直接参与代刷,只对自己搭建的“小平台”进行日常维护,并进行售后服务。“小平台”利用API接口程序与上家网站对接,可视作“大平台”的分站。在“小平台”后台,可以进行微博涨粉、点赞、转发的下单。
墨涵的工作室在闲鱼上直接发表图片,在图片中用凌乱的手写字体传递微信联系方式,用“黑话”来标明商品,比如用“芬”代替“粉丝”,“米”代替“源”。买家只要在闲鱼上用“推广”等关键词搜索,搜索到售卖代刷数据的帖子,就可以联系到墨涵的工作室了。
墨涵的工作室搭建了一个“小平台”,手下有6名代理,让墨涵意想不到的是生意好得很,六个人忙不过来,还得招代理。
墨涵的“小平台”上可购买的产品涉及各个平台,多种商品类型包括增加播放量、点赞、评论、转发和粉丝。
不过墨涵的“兴趣”不在于赚钱,她的“乐趣”在于“营销号的转发,她的目的其实不是制造多少转发量,而是带动起来多少转发量。”如果是200多万粉丝的营销号去介入某个话题,或许其创作转发的微博可以制造1万个转发,但是这1万个转发能实现“长尾效应”,可以带动10倍的关注量来炒热话题。
如何带动更多的关注量?墨涵要做的就是要夸大事件,抓住网民的情绪。“营销号公司的基本功课就是写煽动情绪文案。”她说,在接单之初,营销号会先判断事件本身带动情绪的潜力,“比如挑动一些群体间的对立,或者特别耸人听闻的恶劣情节,都是火的源素。”
如果情节平淡怎么办?“可以添油加醋,编造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足够耸动的细节。”墨涵喜欢掌控的感觉,比如男女关系中,一方想要在微博指控另一方,可以夸大亲密关系中没有第三方见证的情节和感受,“比如说对方冷暴力,这个词儿本身就因个人感受不同,很难界定,对方又没法否认。”
当网民愤怒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紧接着就会出现“人肉搜索”,将负面影响蔓延至线下。墨涵已经注意到,在排山倒海的关注中,被指控者在互联网世界的所有痕迹都会被网友严厉审视,其中一些人会将被指控者过去的一些表达打碎,进行歪曲和拼接,“制造一些黑料供大家批判,但其实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个人可能本来没那么坏,但就要塑造得更坏。”遇到这种情况,墨涵的小平台会用“再创作”的账号,顺应网民的愤怒,写一些言论讨好粉丝,从而增加粉丝的数量,这种滚雪球的营运方式让墨涵的小平台经营的风生水起。当然钞票对墨涵来说是重要的,享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觉,”对墨涵更加重要。墨涵现在乐于观赏别人的痛苦,满足自己的快感。乐于借刀杀人,看到美好的东西被一件件摧毁、蹂躏。
有个叫苏亦晓的女孩,在被保研到中东师范大学后,她第一时间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医院,与病床上85岁的爷爷分享这一喜事。病床前,染着天蓝色头发的她拍下和爷爷的合照,并分享到社交平台留作纪念。苏亦晓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了这张照片后,大多数人都是给予爷爷美好的祝愿。
但是也有几条负面的评论,认为她“不配当老师”,说她“不正经”。
其实仅仅这几条评论并不会对亦晓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不幸的是墨涵注意到了这些负面评论,她开始拿着评论、她的照片,大做文章。
墨涵首先编造出“专升本考上浙大后爷爷哭了”的故事,搬运更改了她的文字内容;接着墨涵暗指她是在借爷爷炒作,“吃人血馒头”;在墨涵的刻意引导下,有人恶意揣测,说她是“爷孙恋”“被包养”;更多网民开始议论纷纷:
“夜店舞女也有硕士文凭?”
“一个陪酒的怎么为人师表?”
“正经女孩子谁染蓝色头发。”
“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的跟酒吧陪酒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