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土为高山之土,厚重稳定,庚金多藏于戊土之中,戊土为庚金提供了藏身之所和根基,就像矿石藏于山中一样,戊土能让庚金有所依托。
庚金得戊土承载,性格稳重,脚踏实地,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安全感,能够稳健地积累财富和资源,易成“土金相生局”,也可称为“金土相涵”。
南朱给庚金人设计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此图整个画面人和物的远近、疏密、动静、繁简,都通过画家的传神之笔被运筹得周密妥贴,准确别致,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杂,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艺术节奏感,如同一首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最后进人尾声,留下无尽悬念,充满了宏伟气派。
庚金人轻步进入影像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洋溢着早春气息的郊野风光,晨雾朦胧,丛林扶疏,农舍酒肆,时隐时现,初春的树丛多少还带有一丝寒意,赶集的乡人驱赶着驮炭的驴群蹒跚而行,沿着田间小路向城里进发。在进入大道的三岔路口,三人骑马,一人乘轿疾疾而行,众多的仆从牵马引路,肩挑背扛。近处小路上另有两位老妇在男子的伴随下骑驴而行,则是由城里返回乡下的。逐渐地,房屋和人多了起来,来自不同方向的人流开始汇合,画面上出现了热闹的码头与店铺;接下去,随着路面向斜上方延伸,出现了一片宽阔的水面。
这是京城的标志之一——汴河。汴河是整幅画卷的中心。汴河水流湍急,往来的大小船只在此云集,忙碌的搬运夫从泊在岸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最吸引庚金人是宛如雨后飞虹的上士桥。这座拱桥连接着城区与闹市,因此异常拥挤,桥下一条大船正待通过,由于船只过高,水流又十分湍急,因此连庚金人都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船夫们尽量地将桅杆收下,船头压低,桥上看热闹的人也指指点点,更增加紧张忙碌的色彩。
汴河两岸屋宇错落,新柳丛簇,临河的酒楼茶肆中,人们或席前闲谈或倚窗眺望。拱桥上下,车喧马闹,船来舟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接着前行,进入汴京城,城内林林总总的屋宇店铺,熙熙攘攘的行人,繁简得当,疏密适宜。交通工具也种类繁多,有载重的“串车”(一种独轮车,前后两人驾把,两旁两人扶拐,前有驴拽)正在下桥,有少年赶着驮粮的毛驴上桥,有两个小摊贩在路心争夺顾客。在桥顶有抬着女眷的小轿和骑马的官人对面而来,双方都有奴仆在前开路,互不相让,两边看热闹的人群,则在指指点点,或侧目闪避。
在桥头近处,一家大“脚店”门前,高耸的“彩楼欢门”惹庚金人注意,门前有店伙计们正搬走一串串钱币上车,在画幅下方,接连一大片重叠的屋脊,显示了这脚店的生意兴隆,规模庞大。
过了虹桥,汴河转向图的上方蜿蜒流去,画卷内容转向 “城关”。
“城关”是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繁盛街景的描绘。沿河南北街及其西街均为瓦顶平房,草棚地摊。饮食、贩药、卜算者悉可见之。平桥上行人凭栏观赏水中游鱼,与上士桥上探首汗颜的行人相比,显得悠闲安逸,怡然自得。巍峨城楼即东角子门极为壮观,有驼马行人过此门楼,这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官式建筑,在图中精确绘出的城门楼建筑的形象与结构细部庚金人都看的一清二楚。城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大街,街中最大“脚店”的门前扎设彩楼,西角斜插一杆悬挂五条幅旗招,书“孙羊店”三字,其规模可观,顾客盈门,熙熙攘攘。再西侧有瓦舍、“杨家应症”、“王家口明疋帛铺“、“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等字号。近卷尾处行人渐少,有一远来的行脚僧背负有棚顶的筐,悬插杂物,惹人注目。一位头戴宽边遮阳帽的骑马文官仪态从容,前后有九名随从。对街一家敞开的大门前既有仆役闲坐又有人携包裹在等待,似为送礼或探亲而来。画面尾部路南是一座悬山门楼和瓦房,内庭为杨柳枯枝所掩,路北“赵太丞家”,其邻居象似衙署,差役疲惫地坐在箱上休息,旁边一株垂枝古柳绿叶始萌,然后画卷在此突然停止,给庚金人和南朱留下了无尽悬念。
《清明上河图》全图涉及的场景、风俗、人情,都与记载汴梁的有关文献相符合。就人物而言,画面上的官吏、随从、儒生、长髯道士、行脚僧、江湖郎中、算命卜士、农民、船夫、商贾摊贩、小手工业者,三百六十行是一一展现,他们或坐车乘轿、赶驴驭马,或推车挑担、撑篙摇橹,或招徕生意、卖药算卦,或结伴而行、闲逛探亲,或拱手行礼、说书讲道。画家以惊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与物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刻画,多数人虽小如豆点,高不盈寸,但生动鲜明,姿态各异,他们的身份、动作、神情无不一望可知。通观全幅作品,南朱不得不感叹画家控制全局的能力,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画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60多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房屋楼阁30多栋,画家对所有的细节都处理得准确而精细,比如汴河桥下那座结构复杂的建筑,它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作“绞缚楼子”,其形式和制作工艺在后代早就已经失传了,可是按照画中的描绘,我们甚至可以重新找到建造这种独特楼阁的技术。
与其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高度再现了历史真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还不如说它是以京城为代表,象征了一个经济繁荣、治理有序、安民乐业的理想国家。通过此图我们明白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最后,南朱将古琴曲《渔樵问答》赠予庚金人。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可做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