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p106-12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p129-146)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介级斗挣和社会格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介级和介级抖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级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介级斗挣是介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的介级分析方法是认识介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p147-15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铲介级政铛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资的本质及规律(p160-208)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p160-170)
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p160-166)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者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66-168)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消极后果:
1、导致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的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以私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68-17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p170-174)
马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劳动价值轮揭示了私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马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2)深化马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经制的本质(p174-199)
资经制的产生
(1)前资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2)资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的原始积累
(4)资生产方式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资本(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资所有制
(1)资所有制的含义
(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方所有的一种私制形式)
(2)资所有制的本质(基于劳动者完全的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生产方式的绝对旋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在资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