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病人和家属帮忙,前后忙活,带饭买东西,这可能是最好的帮助。其次,给病人和家属以安慰,让他们心情好一些,这应该是第二级的目标。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一点忙帮不上,反而让被探望的人心情更差,更难过,那真是来了还不如不来。
不过,现在很多人去探病,本来也是去打卡,就是不得不去,那就走一趟,打一次卡就算完成任务。
陈落晚上给晓星打电话,晓星在电话那头虽然很克制,但是能看出来特别高兴,晓星依旧是周六半天课,陈落问她中午回家想吃什么菜,晓星那小嘴甜的,直说妈妈做的什么菜都是最好吃的,做什么都行,少做点,妈妈别太辛苦了。
听得陈落心花怒放,又暗叹这孩子真懂事。
陈落晚上刷了很多视频,既然孩子说做啥都行,那就挑几个自己喜欢的菜吧,也犒劳一下自己这饱受摧残的胃,话说这医院附件的快餐真的是吃的够够的了。
第二天一大早,还不到8点,3床老爷子的弟弟弟媳来了,也都是年过六旬,给母女俩带了早餐,母女二人看样子也没什么胃口,但也吃了点。
弟媳跟自己的嫂子聊天,突然,3床病人的老伴对弟媳说:“昨天,姑奶那边儿子女儿来了,说我们应该提前准备好寿衣,你看呢?”
女儿马上转头看着自己的母亲,没想到自己的妈妈突然提起这件事,不满的叫了一声:“妈!”
她的妈妈指了指自己的女儿,继续跟弟媳说:“她不愿意,她总觉得不吉利,我想问问你们的意见。”
弟媳很聪明,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估计母女俩人意见有分歧了。
她马上对着侄女说:“这没啥不吉利的,真的,你想错了,这反而是一种辟邪,是一种冲喜,备下这个对病人是好事。”
女儿愣了一下,一脸不相信的问:“真的吗?”
弟媳马上说:“真的,我妈妈今年90多岁了,60岁的时候,她就给自己备好了寿衣,现在那寿衣都放了30多年了,我妈身体还挺好的。古时候,大户人家就讲究,活着的时候就要准备寿衣、棺材这些,这对活着的人是好事,不是坏事。”
女儿听了之后,明显有些动摇了,弟媳自己母亲的事例太具有说服力了。要是真的对父亲有好处,那宁可信其有了。
母亲看到女儿的神情,知道她已经不再那么反对了,于是岔开话题跟弟媳聊别的,让女儿自己慢慢想清楚。
陈落知道她动心了,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无比的相信运气和很多虚无缥缈的东西,只要说这个能给亲人带来好运,那就必须试试。
这时候新进来的那对乐观的父女俩开始跟众人告别,说病人心衰打了强心针,经过抢救后,现在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
那对父女依然是说说笑笑,走之前还跟大家都送上了诚挚的祝福。陈落看了看周围,周围的人都在为他们高兴,但那种羡慕的眼神完全没法掩饰,陈落觉得有好几个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这时候,朱阿姨来了,跟陈落聊了两句,就让陈落赶紧回家休息。陈落拎着自己早就收拾好的行李,跟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家属说了再见,就离开了医院。她早就计划好了,先去家附近的菜市场采购,然后回家准备好午餐食材,再去接晓星。
走出医院,走进地铁站,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样鲜活,有结伴而行有说有笑的,也有面无表情刷手机的,有在地铁上睡觉的,还有孩子的叽叽喳喳说话声。
还有很多商场外面已经放置了装饰很美的圣诞树,还有很多漂亮的灯饰闪闪发光,节日氛围十足。
陈落感觉来到了一个正常而又光怪陆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没有生命之忧,都好好的活着,总有闲暇时的小确幸,还会有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的向往,对圣诞节的期许,每天操心的无非就是温饱、学业、工作,或者爱情。
每天在ICU门口,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嘈杂的时候全是大喜大悲,情绪大起大落,而且大悲远比大喜多得多,每天都能看到哭泣,喜悦太少。每天想到的都是亲人能不能活下去。
陈落想到了关于“寿衣”的这件事,陈落一开始和3床的女儿看法是一样的,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吉利。3床的女儿避之如蛇蝎,恨不得这两个字提都不要提,陈落非常理解,亲人躺在ICU,所有一切跟死亡相关的词都是不吉利的,所以千万不能提。但后来一听这个成了冲喜,还是吉兆,陈落将心比心,估计3床的女儿会赶紧备上了。
唉,在医学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只能寄予希望于这些了。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那么多在寺庙烧香拜佛、磕头长跪不起的人,谁知道是不是家里有一个这样的病人呢?
在你已经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只能把希望寄托给神明和信仰了,只能无比的虔诚跪拜,越虔诚就觉得自己越尽力,因为你别的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