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七十年代有庄园 > 第9章 上工

第9章 上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们到时村里人大多数都到齐了,乌压压的一大片站在大队部集合,至少有五六百人了。

凌正凭着个子高的优势还是能看到前边的村长和别的村干部在讲话,大致意思是再过几天要秋收了,大家加把劲儿努力干活,收完秋把公粮交上去,马上就分粮。

听的大家热血沸腾,然后村长就给几个小队安排了任务,有去给玉米和棉花除草的,有担农家肥、施肥的,而且已经持续十几天没有下雨,小麦和玉米灌浆的关键时刻,还需要人工去挑水浇地,因此除了除草、施肥、浇地之外都是力气活,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干。

知青们是散落着分在村民们队伍中的,原本两人不是一个小队,但是找村长调一下也是没太大问题的。

新的小队长叫刘爱民,一个十分符合年代特色的人和名字,国字脸,浓眉小眼厚嘴唇,长相一般,性子却很憨厚老实。

他们队都是分的挑水的活计,负责用扁担挑着水桶从河边灌满水再挑到地头,然后提上空桶再去打水,来来往往的路上淅淅沥沥的撒了一路,被挑水的人踩的泥泞不堪。

虽然才过小暑,天气不算很热,但是循环往复地干体力活也让人满头大汗,汗水没来得及擦就浸到眼睛里,刺挠的人睁不开眼。

两人挑水挑了半上午,凌正还有把子力气,但纪平阳以前就没干过农活,虽然原身是干习惯的,身体累但是可以承受,心里就有些憋屈了。

凌正也有些着急,他虽然知道不干活就没有工分,但在有庄园不缺粮食的情况下,再干这些活就觉得憋屈了,得想个办法找个工作才好。

但现在的工作都是重金难求,就算是村长、会计也是下地干活的,并不会像别的村的干部一样站着耍嘴皮子,他们村村长也有十几年的资历,为人公正、厚道,为干部以身作则,在村里威望很高,再当选大队长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村里的干部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不是干了罪大恶极的事,基本都是干到退休,不可能让他们这些小年轻去挑担子。

村里的不考虑,公社、镇上更不可能,他们红旗镇上没有厂子,公社里的职位也是可以传给儿女后代的,不会有人放着下蛋的母鸡宰了吃肉,所以找工作只能去到县里碰碰运气。

眼看着小麦已经黄了,要不了十来天就要收割,到时候会更累;而且他们将来要住的老房子里什么都没有,还得采买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收麦之前一定要去一趟县里碰碰运气。

这是个做生意属于投机倒把罪的时期,两人背后的庄园是生活的底气和依仗,但是绝不能轻易暴露出来,怀璧其罪的道理两人还是懂得的,而且孤儿院出身的他们除了彼此谁都不敢轻易相信,不必要这个时候为了挣点钱去冒险。

凌正下乡之前是初中毕业的学历,而纪平阳因为爹早逝、娘体弱,被大人忽略了个彻底,干活的时候能想起来他,上学这种事根本不会让他去,所以相当于是个文盲,哪怕之前村里开扫盲班,动员村民们都来学习,但是二叔夫妇派给他看孩子、洗衣服、劈柴的活都堆成山,怎么会放他去学习呢?

他们两个的学历按照正常途径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不大,若是碰到有人卖工作,倒是可以争取一下买过来。但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事儿,先不说有没有人卖,就是卖也不可能找上他们啊,所以这个找工作的途径还得打听好,这就需要和消息来源最多的妇女同志们打好关系了。

两人一边想工作的事儿,一合计,还是打入妇女同志团体比较容易,毕竟他们不能常去县里,又没有熟人,这事儿真不好办。

得了,还是老老实实挑水吧。

一边挑着水,一边听着对方肚子咕噜噜叫唤,真是无奈又心酸。

等日上中天,早上吃的红薯已经化成五谷轮回,人已经饿过头了,也晒得、累得头晕眼花的,下工的哨声才慢悠悠的响起。

与身边兴高采烈竞走一样回家的村民们不同,他们这些不急不慢从地里往回走的基本都是知青行列,在人流中特别明显。

两人没有回知青所,而是打听了一下往村里的老木匠家里走去,路上人多,也没敢拿个水果出来解解渴,真是又饿又累又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