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芜城怨 > 第4章 一入贵门深似海(四)

第4章 一入贵门深似海(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何欢儿仿佛遭了迎头一击,好心情顿时飞到了天边云外。

吼她的人是南山见习弟子的小头目,一个堂前弟子,是为数不多的男弟子之一,不知真实名姓,当面都称呼他“京哥”,因为他家远在京城,据说还是个官宦子弟。不过,因为他自视甚高,瞧不起人,又总爱抻着脖子教训人,南山弟子背后大都管他叫长脖子”。

在神剑门的外家弟子中,只有入室弟子才有法名,见习弟子和堂前弟子所用的都是俗名。

入室弟子的名字是由本姓和法名组成。法名男女有别,一般取用相反或成对的两个字。

这一代的弟子法名冠以“有无”二字,男弟子用“无”,如无厌、无庸,女弟子用“有”,如有思、有容;上一代则是“龙凤”相称,男名以“龙”,女名以“凤”,比方说郝龙阳、谷凤蝶;再往上一代,则以“金银”来命名。

“京哥,你起得真早呀。”何欢儿满面堆笑。

“少嬉皮笑脸的!你来了一个多月,怎么还不懂规矩!你是猪脑子不成!饭不按时你自己饿着,那倒也罢了……居然敢夜不归谷!你说!夜不归谷要怎么挨罚?”

“面壁罚跪加禁食三日。”

“哼!这规矩你倒记得清楚。”

“小女子……”

“什么小女子?要说弟子!”京哥脖子伸得老长。

“弟子来到之后,把弟子规一字不落全背了一遍。”何欢儿神色间颇有些得意。

“你笑什么!规矩是用来背诵的吗?是用来遵守的!说!你昨夜去了何处?”

“一个叫白雀玄宫的地方。”

京哥手持戒尺指着何欢儿的鼻子,气得脸色发白。“白雀玄宫?我做了三年堂前弟子都无缘一见!你这个何麻子,居然撒这般弥天大谎戏弄我!让你尝尝戒尺的滋味!”

何欢儿一边举花铲接住劈头盖脸的戒尺,一边辩解:“小女……弟子没有撒谎,我真的去了白雀玄宫!”

“还敢嘴硬!我看你是皮痒得紧!”

戒尺如密集的骤雨般落下,何欢儿撒腿便跑,京哥从后追赶,高声叫着:“往哪里跑——”

“长脖子,你怎么不好好听人说话!”何欢儿大声嚷着。

京哥一听“长脖子”三个字,眉毛都要着火了。“何麻子!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你叫我麻子我都不恼,我不过喊你一声长脖子,你急什么眼?”

“你给我站住!”

二人一前一后,你追我赶,鼓噪得整片山谷都不得安宁。

“欢儿——”

乌有思一声喜呼,背着一个半人多高的箩筐咣咣地冲了过来,大大的箩筐里装满了红艳艳的花瓣。

“有思——”

何欢儿犹如看到了救命稻草,朝乌有思狂奔,直扑到她身后,一把抱住了那个大箩筐。

乌有思是一户贫困农家之女,从北方的豫州逃难来到越州。因家中孩子多养不起,父母打发她到钟鼎山参加拣选,想省下一份口粮。本来是碰运气,可是乌有思争气,不仅选进了见习弟子,还一路猛进,仅用了两年,就已成为了护鼎剑师的室内弟子。

其实,她也算有几分姿色,可惜“一黑遮百美”,黑黢黢的面皮下,五官变得不甚分明,得花上一时半刻仔细端详,才能看出一星半点美来。

然而,乌有思对此毫不上心。

她不爱鲜衣,不施脂粉,头上也不见一样钗环。每天都是黑面朝天,粗布麻衣,头发随便一挽包上块布头了事。

在她手里、口里、眼里、心里,唯有一件大事——种地。

何欢儿一度怀疑她是不是中了什么邪术,譬如缚地咒之类,不然,一个正值妙龄的女子,怎会万事不关心,只晓得从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跟长在了田地里一样?

她种地不分高低贵贱,凡是土中长出来的,瓜果蔬菜、稻菽花卉她俱一视同仁。

不得不说,她是把种地的好手,每一样都种得很好。

“欢儿啊,你可回来了!俺昨晚左等右等,都不见你回来,简直要急死了!”

乌有思的身体左扭右扭,想对着她的脸说话,何欢儿也左扭右扭,躲着不肯出来。

京哥很快了追上来,黑着脸问:“乌有思,这名见习弟子成天跟着你混,昨夜违反了山规,一夜未归,你知不知情?”

“京哥,欢儿出去追野兽了!追了一夜才回来,幸好没事!”

“野兽?”

“是呀,一只糟蹋花田的坏东西!”

京哥满脸都写着不信:“野兽怎么会跑到花田里?它难道爱吃蝴蝶、蜜蜂不成!”

乌有思连连点头:“谁说不是呢!所以呀,欢儿她才追了出去!欢儿,你弄清了没?跑到花田里的到底是个啥东西?”

何欢儿才要回答,忽听一个甜美的声音说道:“大清早的,诸位同门这精神可真好呀!”

“穆……穆姑娘!”京哥的满脸凶恶立时消得无影无踪,换上了讨好的笑容。

一位少女素衣素颜,如一朵出水芙蓉婷婷立于人前。

穆有容是一位商人之女,家中殷富。她的父亲穆天衣,经营着十二里铺最大的一家布行,神剑门上下一切的绸缎布料供应,皆经由他的手操办。

十二里铺是钟鼎山西山脚下的一座镇甸,正处于进山要道上,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切磋仙法的仙凡人士,都要先在此处落脚,因此,十二里铺的大名,在修真界几乎无人不知。

虽说偏居越州东南一角,但是,十二里铺的繁华兴旺比之官府所在的余临并不逊色多少,且与余临人员物资往来频繁,故而有“小余临”之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