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实业家 > 第12章 记者到来

第12章 记者到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为进一步扩大工厂影响力,步轶丽躺在病房的病床上,望着窗外摇曳的树叶,脑海中日夜谋划着一场媒体参观活动。

彼时,电话尚未在大街小巷普及,沟通极为不便。活动前一周,她与李娜频繁穿梭在工厂的各个角落,多次召开会议。每一处参观路线的设计,她们都实地考察,力求让记者全方位领略工厂的魅力。

每一种产品展示方式,都经过反复研讨,期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了预演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两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直至夜深人静。白天,为联系各方媒体,她们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奔波,常常错过饭点,饿了就啃几口干巴巴的馒头。

参观活动当日,湛蓝的天空宛如一块澄澈的蓝宝石,温暖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给工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一辆车身喷涂着醒目媒体标识的大巴车,缓缓驶进工厂大门。轮胎碾过碎石子路,发出沙沙的声响。

工厂门口,李娜身着整洁的工装,衣角笔挺,带领一众员工早已等候多时。员工们身着洗得泛白但浆得笔直的统一制服,胸前别着崭新的工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对这次参观的期待。有的员工紧张地揪着衣角,把衣角揉得皱巴巴的,有的员工凑在一起,小声交流着,互相提醒别出岔子,要展现出工厂最好的一面。

记者们陆续下车,他们来自不同的媒体平台。本地电视台的专业摄像师,扛着沉重的摄像设备,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步伐略显吃力,报刊社的资深记者,戴着黑框眼镜,手持笔记本和钢笔,眼神中透着敏锐与探究,行业专业杂志社的年轻编辑,背着相机,拿着采访本,时不时踮起脚尖,好奇地张望着工厂的各个角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专业杂志在行业内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登上杂志,对工厂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因此,步轶丽特意叮嘱李娜,一定要对杂志社的记者悉心招待。

步轶丽坐着轮椅,在李娜的陪伴下迎上前去。她身着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职业套装,头发整齐地束在脑后,尽管车祸留下的痕迹仍未完全褪去,脸色略显苍白,但眼神坚定而自信,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她微笑着向大家打招呼,声音清脆而有力:“欢迎各位媒体朋友来到工厂,希望今天的参观能让大家深入了解我们。我们工厂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但始终坚守初心,今天也期待能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成果与梦想。”

步轶丽首先带领记者们来到生产车间。车间大门缓缓打开,机器的轰鸣声瞬间如汹涌潮水般扑面而来。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而有序地工作,有的专注地操控着机器按钮,眼神紧紧盯着仪表盘,额头上刻满了专注的纹路,有的仔细地检查着生产线上的产品,用手轻轻抚摸玻璃表面,不放过任何一处瑕疵。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玻璃的独特气息。

步轶丽指着一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玻璃成型设备,向记者们介绍道:“这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它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往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能缩短至几十分钟,而且能精准把控玻璃的尺寸和质量,误差可控制在毫米以内。在国内同行中,拥有这类设备的工厂可不多见。这得益于我们积极与国外先进企业交流学习,努力引进新技术。”

记者们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停地拍照。一位电视台记者将镜头稳稳对准设备,好奇地问道:“步小姐,这套设备的引进,对产品质量的提升具体有哪些帮助呢?”

步轶丽耐心解释道:“过去,人工操作难免会出现误差,玻璃的厚度、平整度等方面很难做到完全一致。而这套设备能严格按照预设参数生产,确保每一块玻璃的品质都符合标准。就拿这款超白玻璃来说,其透光率能达到 92% 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都得益于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来,师傅,拿一块普通玻璃和超白玻璃过来。” 说着,她示意工人拿来两块玻璃,在车间的灯光下进行对比展示。灯光透过超白玻璃,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景象,而普通玻璃则显得有些模糊。

接着,他们来到质量检测区。这里的环境安静而严肃,与外面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工作服,戴着专业手套和护目镜,正借助专业仪器,仔细检测每一块玻璃。步轶丽拿起一块已检测完的玻璃,向记者们展示:“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每一块玻璃都要经过多道检测工序。从原材料筛选阶段,我们就只选用优质的矿石,确保其纯度和稳定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对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控,到成品检验时,要经过外观、强度、光学性能等多方面的检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只有通过所有检测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