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她也意识到,自己对季晨星的偏见是不必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她主动找到季晨星,真诚地向她道歉:“晨星,之前是我不对,对你太苛刻了。通过这次活动,我看到了你的才华和努力,希望我们以后能成为好朋友。”季晨星笑着接受了她的道歉,两人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从那以后,霍雨佳和季晨星经常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梦想,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季晨星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在绘画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是突破了自我设限的心理壁垒。以往,她虽对自己的绘画才华充满自信,却总是在他人的评价面前容易动摇。这次面对霍雨佳接连的否定,她内心煎熬又愤懑,可这些负面情绪并未将她打倒,反而成为她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
在反复修改海报设计的过程中,她深入钻研色彩搭配的心理学原理,尝试将互补色、邻近色运用得更加巧妙。比如为了突出文艺活动的活力,她在新设计里大胆使用了高饱和度的橙色与蓝色碰撞,同时用柔和的粉色作为过渡,营造出既热烈又和谐的视觉感受 。在构图上,她也不再局限于常规的对称式或中心式,而是采用了更具动态感的倾斜构图,让画面充满张力,仿佛能看到活动现场的热闹与活力在流动。
她还学会了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往创作更多是从自身的艺术表达出发,而这次为了设计出能吸引全校师生目光的海报,她主动去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同学的喜好和审美倾向。通过在校园里随机采访、发放问卷,她收集到了大量一手信息,发现低年级同学更偏爱可爱、梦幻的风格,而高年级同学则对简约、富有内涵的设计更感兴趣。于是她将两者元素融合,在画面中加入了一些富有童趣的小插画,同时用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活动的核心元素,成功兼顾了不同群体的喜好。
在与霍雨佳的磨合中,季晨星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起初,面对霍雨佳的批评,她情绪激动,只想着反驳。但随着矛盾的逐渐化解,她学会了先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霍雨佳作为活动负责人对海报的期望和担忧,然后再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折中的解决方案。这种沟通方式不仅让两人的合作更加顺畅,也让季晨星在今后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加从容自信。
在与其他部门协作宣传活动时,季晨星还掌握了团队协作的技巧。她不再独自埋头创作,而是积极与文字编辑、摄影师沟通交流。与文字编辑合作时,她会根据文案的风格和重点来调整海报的设计风格,确保文字与画面相辅相成;与摄影师合作,她会参考照片的色调和构图,从中获取灵感,将真实的活动场景元素融入海报设计,让海报更具真实感和吸引力。
活动圆满落幕,校园里的热闹却并未随着时间消散。季晨星设计的海报被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在教学楼的走廊,还是食堂的门口,亦或是图书馆的宣传栏,海报那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都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这海报设计得也太惊艳了吧!我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多看几眼。”一个低年级的学妹站在海报前,眼中满是崇拜,兴奋地和同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