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盛宁姚华录 > 第16章 论重骑兵

第16章 论重骑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知道。”盛闻道,他对自己的战斗力有自知之明,“我上去就是给人当人质。”

“不过啊。”盛闻踩了踩脚底下的马镫,“都已经装马镫了,为什么不两边都装呢?”

宁直古怪地看了他一眼,“公子,三国时吴国的老将吕岱八十岁时还可一跃上马。”

“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的名将也不少呢。”盛闻反唇相讥。

马镫是协助人上马的道具,有点功夫的人都不需要这玩意。宁直这是话里话外嘲笑他只能爬着上马,丢人。

“直儿,你知道推动社会进步最大的源动力是什么吗?”

宁直想了想,回答道:“利益?”

“错!”盛闻道,“是懒!”

“既然我们要去昌原山,为什么不走着去?非得要骑马呢?”盛闻道。

“我们也可以走路,只是时间宝贵。”

“那你怎么不跑着去?”

因为跑会很累啊。宁直心道。

盛闻骑着马,悠哉悠哉地想,正是因为不想用手摇扇子所以发明了电扇,因为不想走路所以发明了车,人类的历史就是懒惰的历史啊。

常人大多会认为,最先发明马镫的应该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出土文物表示的事实却恰恰相反,最先出现马镫的地方是我国的南部。

那些一跃就能上马的人不需要马镫,正是南方这些好逸恶劳,又手无缚鸡之力的贵族们在上马时才需要马镫的辅助。

“直儿,试着想象一下。”盛闻握着缰绳,“如果在冲锋时,骑兵双脚都可以固定在马镫上…”

“如今的骑兵大多以弓箭为主要的攻击方式,如果遇到敌人,采取的办法只能是‘不利则走’。”

“但如果有双侧马镫,骑兵主要的武器就可以更换为长枪或大刀,与敌人近距离厮杀。”

“公子的这个想法虽好。”宁直道,“但若我是敌军将领,必然会采取射人先射马的战术——您先前也说了,坠马而死的名将也不在少数。”

盛闻:“那为何不给马匹也披甲?”

“公子说笑了。”宁直道,“一个大活人怎么也要百十来斤,披了甲,再手持长枪大刀,战马再自己披甲…”

“五百到七百斤的重量。”宁直道,“怕不是马连站都站不起来。”

宁直大概给盛闻讲了讲,为什么谁都能想到重骑兵的好,但重骑兵始终数量不多的缘故。

大部分马只能驮起自己体重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东西,重量再多,或者是需要长途跋涉,都会对马匹的寿命有不可逆转的损伤。

大众认可比较广的说法认为最早的重骑兵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对抗匈奴的时期。

匈奴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在马背上靠着弓箭战斗,最多也不过再有一把弯刀。

有说法认为曹操的虎豹骑就是传说中的重骑兵,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三国那个刀兵四起的年代,骑兵在战争中起到的主要是辅助作用。

培养一支重骑兵是一桩有去无回的买卖,没有哪个势力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这样的赔本生意。

急行军时一人两马或者一人三马都是常有的,就是为的是马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这样的马只吃草是不行的,必须和人一样吃粮食才行。

而到底怎么样的一个政权才能长时间地保证,连马都可以随便吃粮食?

组建重骑兵的想法暂时破产。盛闻有点垂头丧气,重骑兵可是每一部穿越小说的浪漫,他还想效仿天策上将李世民,搞一个玄甲军什么的玩玩呢。

“公子不必忧心。”宁直道,“您回去在自己家里训练三四个重骑兵,应该不会有人反对的。”

搞三个重骑兵有意义吗?盛闻心情更不好了,搞重骑兵不就是为了利用人数和马匹的速度冲进敌阵,像绞肉机一样速战速决吗?

三个?放在古代这动辄十万的敌军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喷死了。

再说了,我在宫里训练重骑兵?是我嫌命长还是我爹嫌命长啊。

五十加二人行至昌原山山脚下已经日头偏西,宁直看了看天色,命人就地修整,填饱肚子再一鼓作气,攻进昌原山。

“直儿。”盛闻悄声问道,“你知道土匪在哪儿吗?”

“我们上山时被关在马车里,下山时还被蒙着眼睛,不知道路哇。”

“公子先前不是说过吗?”宁直道,“活物都得在有水的地方才能活。”

几日过去,山脚下的那小荷塘又多了不少层层叠叠的荷叶荷花,饮水的鸡倒是都不见了。

“沿着水走就是了。”宁直道,“人要用水,庄稼要用水,既然还能吃到新鲜的草鱼,那地方总会有个不小的水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