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散朝之后,太子便急急地叫住了走在前面的萧慎。
“萧将军……”
刚才在大殿上,萧慎递交降书、细禀战报之后,皇上果然龙心大悦、论功行赏,当即封萧慎为一品护国大将军,享侯爵。
萧慎如今风头正盛,十分得皇上看重,前途一片大好,那些个见风使舵的大臣还不赶着凑上前去结巴交一二。
这不,早朝刚散,萧慎还没走下宣德殿的台阶,就被一个个的大臣给包围了起来。
要不是萧慎为武将,长期的操练让他比常人要高大魁梧些许,迟了半步出来的太子还真就可能找不着人了。
众人听见是太子殿下叫住了萧慎将军,他们自然也就不敢再多作逗留,都识趣地纷纷各自散去。
当今太子可是圣上最为看重的嫡出之子,一出生便被封为太子,生母中宫皇后娘娘又常年圣宠不衰,国丈叶国公更是手握重权。
而太子殿下本人也是文韬武略、知人善任,就连圣上也屡次夸赞这个儿子,言其日后必为一代明君。
况且这次要不是太子殿下慧眼识珠,力荐萧慎,萧慎也不可能有如今的风光。
光凭殿下这对萧慎的知遇之恩,萧慎能不为他马首是瞻?
这次太子殿下可是通过萧慎牢牢地把握住了兵权。
那野心勃勃的晋王现在哪还能是太子殿下的对手,所以这些朝臣中也有不少是一开始站错了队伍,想要借此机会以表忠诚的。
“太子殿下。”
一得到自由的萧慎连忙感激地看着向太子,刚才要不是殿下叫住他,真不知道自己还要被这些个朝臣包围到什么时候。
没想到这帮在朝堂上无精打采、病气厌厌的大臣,在下了朝之后会是如此的生龙活虎,连他这个武将都差点招架不住。
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他们倒好,不好好思索怎么为君分忧、为民解难,倒是成天挖空心思地筹谋着结党营私,简直愧对头上那顶乌纱帽。
比起那帮趋炎附势、虚与委蛇的朝臣,萧慎还是更愿意和心怀天下的太子殿下交流。
“萧将军,本宫在此向萧将军贺喜了,恭喜萧将军如今重掌兵权,萧府的牌匾也可以再重新换回‘将军府’了。”
太子脸上挂着招牌式的微笑,寒暄道:“本宫昨日说得没错吧,日后本宫都得多多仰仗着将军了。”
萧慎闻言诚惶诚恐,忙谦虚地半伏低了身子,道:“殿下言重了,臣能有今日全靠殿下提拔,太子殿下的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日后……萧慎全凭太子殿下差遣。”
他萧慎虽然是个粗人,但知恩图报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太子殿下能提拔他这个早已被遗忘在边关的罪臣,这份知遇之恩,他此生难忘。
萧慎的话,太子依旧只是一笑置之,不予回应。
他还不曾把那兵权看得如此之重,也不至于没落到要依赖萧慎手中的兵权来行事。
武,只能威慑一时;文,却能治万世安邦。
现在边关战事已定,西云国俯首称臣,四海升平,这兵权要来也没用,他有那个时间,还不如用来好好思量如何肃清朝野、繁盛南启。
太子推出萧慎,也并不是像所大家猜测的那样,想要通过萧慎来掌握兵权,而是形势所逼,当时朝中确实无可用之人。
偏他年少时又常听外公提起,萧慎是何等的有勇有谋、堪当大任,对于萧慎其人,他其实也是不甚了解的,实在是兵行险招了。
太子倒不想在这种事上纠结,他今天叫住萧慎可是为了另外一桩事。
此事不仅关系着乐仪公主的终身大事,而且还关系着他的安宁,后宫的安宁,甚至整个南启的安宁。
“对了,如果本宫记得不错的话,萧少将军应该也已经二十有余了吧。”太子状似无意地问道。
提起自己的长子,萧慎心中熨帖,脸上也显现出几分自豪。
他不假思索地回道:“太子殿下记得不错,犬子北陌乃泰和三年所生,今年刚好二十四,应该是比太子殿下还年长一岁。”
只是不知太子殿下怎么会问起北陌的年岁?
想着昨儿殿下也是特意点出了北陌,莫不是有什么想法?
不过也不待萧慎多想,太子有些惊讶继续追问道:“哦,萧少将军居然比本宫还要年长些,只是不知萧少将军可否婚配?可有心仪之人?”
问罢,他便紧张地盯着萧慎,似是深怕错过半分。
“这倒没有,北陌性子寡淡,对男女之事也不甚上心,以前……唉,贱内也意欲回南都之后便替他张罗此事。”
萧慎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在边关之时,大家生计都成问题,哪有心思考虑这些。
而且他们一家乃获罪遭流放,又能有几个好人家的女儿瞧得上,倒是耽误了北陌。
“不知太子殿下何故问起此事?”
萧慎心中疑惑,还是没忍住问了出来。
“没什么,萧少将军尚且年少,这事也急不得,回头本宫定当亲自介绍几位名门闺秀与少将军认识。”
听到萧慎的话,太子心中悬着的大石才算彻底放下。
“南都才貌绝佳的女子多如繁星,本宫相信以萧少将军的家世和才能,定会有不少女子对其趋之若鹜,萧夫人和萧将军也大可放宽心。”
如果不是怕萧慎看出端疑,会损及乐仪的名节,他都想直接告诉萧慎,乐仪公主心悦萧北陌,让萧北陌务必洁身自好,别被别人给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