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后一个月就做两回,一回十斤,应该是能卖完的,一斤糖和一斤核桃加起来便是120文,按照我们和胡娘子商量的买半两银子一斤,二八分账,抛去花销,一斤银子我们可以挣80文,
一个月要是都买完了我们家里就有1600文的进账,拿出100文给伯娘帮我们收糖和核桃,每个月家里还能剩下一两半的银子。”
算起账来,符苓放下饭碗,杜家众人听着也都停下吃饭的手,
“阿姐,那我们家是不是就会有好多银子了,能天天吃肉了。”甜妞听不懂全部,就听出家里能挣钱了。
“好,等挣了钱阿姐天天给你做肉吃。”
“苓娘,但是胡娘子的铺子上的师傅一吃就能吃出来做法,要是别人家学去了,咱们还能卖的完20斤金子核桃嘛?要不要少做些?”林母其实也细心,就是胆子不算大。
“没事的娘,旁的点心铺子不会把人手浪费在金子核桃上,这本就不算什么金贵的点心,成本也高,就算做了能挣到的钱也有限,他们做出来了也没事,一个月20斤的量云州城那么多的人,怎么也卖的完,咱们只做20斤也不多做了。”
杜父点头答应:“行,那就这么定了,我明天也把茯苓带上,看看医馆能收什么价,要是合适也卖了。”
“明天仲哥儿也跟着进城吧,仲哥儿也不小了,可以跟着一起涨涨见识。”
符苓想着这家里还是要杜仲立起来才行,也有着培养他的心思。
“阿姐,我也能进城嘛,好耶。”杜仲见父亲没有反对,也激动起来。
甜妞听了也想要缠磨着跟去,被林母用拍花子给吓住,也就没了跟着的心思。
第二天,三人早早出发,准时的到了胡家点心铺。
符苓略略的看了胡记的人流,铺子在倒是个好位置,按照前世的说法也能够得上“金角银边”的银边了,来来往往的人们也容易被铺子的甜香吸引,符苓也发现了但凡是进了铺子的,极少有空着手出来的。
符苓他们到铺子跟前,胡娘子看到他们,便把他们带进铺子里面。
符苓把做好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胡娘子打开密封好的罐子,伸手拿了一块吃了,点点头:“是那个味,妹妹手艺好。”
符苓笑着:“这可不是我的手艺,是我阿娘的做的。”
“婶子能干,以后的货可要都是这样的味道,要是味道差了那些客人可不会买账的。”
“那肯定的,毕竟我们肯定比谁都希望东西卖出去的。”
“那行吧,咱们便去写契书吧,按照之前说好的,写完再拿去衙门过一遍官府。”
符苓知道这是古代的合同,但她也不能懂,杜父也不懂,便开口:“仲哥儿你去书铺叫满哥来一趟,”
转头又对胡娘子说:“胡娘子稍等片刻,我们不太懂契书。”
杜满作为杜家的长孙,六七岁花了钱送去开蒙,当时隔壁村有一个老童生开了学堂,就去读了两年,认了字,但是老秀才熬了两年就去世了;
读书的事情只好不了了之了,老童生束脩收的少,杜家还能咬咬牙负担,但老秀才离世后就只能去城里读书,那就不是杜家能负担的了,杜满这才没继续读了,但是也因为识字在城里的笔墨铺子找了个伙计。
杜满认字后杜家体会了认字的好处,所以杜家的其余众人便用杜满开蒙用的三百千和千字文识了字,这些年杜家男人们能经常进城打零工,除开杜满帮忙,也有识字的原因。
但是水平也仅限于识字了,看契书这种高级的东西也只能拜托杜满了。
章氏书铺和胡记都在一条街上,所以没有多一会儿杜满也到了。
杜满看过契书,对杜父解释:“二叔,契书要求你们一个月最少送20斤到胡记铺子售卖,且不能送到旁的铺子,以半两一斤的价钱卖出去,胡记抽二成利。”
符苓想到昨天林母的担心,开口提议:
“这点心放久了不如新鲜的好吃,我们还是把这点心分四回送,每七天送一次,要是积压了十斤没有买出的话,便停一周,卖完了再送怎么样?”
胡娘子点点头,这个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影响,就是杜家辛苦一些。
杜满看加完这些没有其余改动,朝杜父点了点头,杜父便签了字。
杜父签完字还要去官府一趟,带着杜仲一起,跟着写契书的先生先离开,叫符苓在胡记等他回来。
杜满还要看自家铺子,他丈人今天不在,店里今天他不能离开太久,打了声招呼便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