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在路上吱吱呀呀的走了大概有一个半时辰的时间,赶牛车的车把式就告诉她们已经到了松阳镇的地界。
魏灵没让牛车再往镇子里走,而是让它先到镇子周边的村子,先查看一番现在地里的庄稼。
待到了最近的一个村子,看到地里的庄稼的时候,几人还是有些吃惊的。这里距离他们所在的柳原镇,也不算太远,但是这里的庄稼长势确实在是令人担忧。
魏灵在路上拦下一位刚从田里回来的老伯,问了问情况,那老伯愁容满面。
“姑娘,你们是外地的吧,有所不知,今春我们附近几个镇都受了洪灾,地里庄稼被淹了不说,原本的好土还被冲走了许多,现在地里的土掺了许多砂石,这庄稼怎么能长得好,哎。”
原来是这样一回事,魏灵看到地里的庄稼的时候,许多叶子已经微微发黄,更严重的地方已经变成深褐色,或者直接倒伏在地里。
据她初步判断,应该是缺钾导致的,作物缺少钾肥,易伏倒,就是所谓的“植物软骨病”,如果不治理,要么是叶片枯竭,根系腐烂;要么是易受虫害病菌侵袭。
如果施加氮钾复合肥的话,这种情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在古代哪里有呢。
崔珩看着魏灵坐在牛车上,皱眉沉思,拔开水囊的袋子,递到她嘴边,“喝口水,慢慢想,年纪轻轻的不要老皱着个眉。”
魏灵接过水囊,仰起头正准备喝,突然她抓住崔珩的胳膊高兴地摇晃起来,“我想到办法了,咱们不去别的地方了,现在马上回小李村去。”
她是想到了前段时间和杨大娘进山摘杨梅的时候,在山顶的几个石灰岩洞里发现的硝石了,硝石富含钾、钠、镁等元素,只要将硝石中的钾提存,稀释后就是很好的复合肥料。
于是也不等李立平找来,直接给车把式多加了些钱,帮忙送她们回小李村了。
回到村子的时候,因为怕碰见村民后,围上来问七问八的浪费时,所以他们没有走原来的大路,而是让车把式绕了一条平常没什么人的小径回到了家。
到家后,魏夫人看到她们,连忙上钱问道。“怎么样?事情解决了吗?”
魏灵几天没回来,她实在放不下心,今天看到几人都回了,想来是事情解决了。
“阿娘,你别担心了,你看你这两天都没睡好吧,眼下都有乌青了”
魏夫人被她说中了心思,下意识的抬手摸了摸眼下,反应过来又抬手轻拍了魏灵一下,“你这孩子,连你娘都要挪谕。”
魏灵嗤嗤地笑了几声,又正色道,“其实事情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现在我们得去山上一趟。”
“又去山上干什么?”
魏灵来不及跟她解释那么多,只吩咐云沥和云枫二人把家里的篮子都提上,带上铁锹,几人就直接往山里走去。
按照上次的记忆,沿着小溪走到差不多的位置,就开始往上爬,爬到山顶的时候就看到了上次的石灰岩洞。
魏灵指挥云沥他们两个拿着镐头把嵌在石灰岩壁和地上的硝石敲下来,她和崔珩再捡起来放进篮子里。
几个人忙活了一阵,就把带来的篮子都装满了,就准备先运一趟下去。
因为直接敲下来的硝石含有的杂质比较多,所以需要提纯。
现在来说最简单的提纯方式就是用水萃取。首先将硝石全部倒入装了水的木桶中,待其融化,让它再沉淀一会,然后把上层清液过滤出来到另一个桶里。
再把过滤掉大颗粒杂质的清液倒入铁锅中熬制,最后得到的固体就是主要含氮和钾的硝盐了,加水稀释后就能够作为复合肥给庄稼补充钾、氮等元素。
家里容器有限,而且制作的过程并不轻松,忙活到晚上也就得了不多的硝盐。晚上去休息前,魏灵让云沥云枫明日留在家里,然后去找村正,让他安排村民一起去取硝石,和帮着过滤、熬制。
魏灵和崔珩两人先带着制好的硝盐,出发去县城。
来到县城后,他们没有直接去找人,而是先到卖书的铺子里买了一套笔墨纸砚。
然后到茶楼包了一个雅间,在纸上开始写她的“企划”,先是写了昨天在松阳镇看到的庄稼的大致的情况;然后分析了可能出现以上情况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不及时处理会产生的后果;在最后一个部分把解决的办法献上,并说明见效时间为七至十日。
写完后,魏灵到县衙后宅门口,跟门房说明情况,让他把信纸和一包硝盐交付给县令夫人,就回茶楼等消息。
王慧娘接到魏灵拿来的东西,最开始是有些惊讶的,她没想到魏灵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真的在两天之内就来献策了。
“去前面衙门把大人叫回来,就说我有要事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