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装周的余韵尚未完全散去,锦绣坊内部,一场关于“根基”的讨论已悄然升温。Kesi缂丝的惊艳、智能纺织的蓝图固然令人振奋,但王立军办公桌上那份最新的供应链分析报告,却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不少虚火。
“黄总监,各位,请看这里。”王立军指着屏幕上的曲线图,语气严肃,“我们的高端系列,特别是Kesi和‘云裳’,对面料品质的要求近乎苛刻。目前合作的几家顶级原料供应商,价格持续上涨,而且供货稳定性时有波动。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普通棉麻产品线,虽然利润率不高,却是稳定现金流的基础,但近期原料成本上涨了近15%,质量却参差不齐,客户投诉率有抬头的趋势。”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锦绣坊的成功,如同拔地而起的高楼,地基的稳固性此刻显得尤为重要。黄道月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她想起了黄巧儿的时代,松江府的棉田,那些勤劳的棉农,还有黄道婆改良纺车后,家家户户纺纱织布的热闹景象。那时的纺织,是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是带着泥土芬芳和人情温度的。
“我们不能只在云端织梦,忘了脚下的土地。”黄道月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原料是锦绣坊的命脉,也是我们践行‘利民’初心的起点。王经理,我们与那位坚持传统种植的老李叔,还有联系吗?”
王立军点头:“一直保持着联系,老李叔的棉花品质确实是最好的,但产量有限,而且他所在的村子,以及周边几个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落,这几年日子都不太好过。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常常被中间商压价,收益微薄。”
“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是‘买’了。”黄道月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要启动‘锦绣源头计划’。我们不仅要买最好的原料,还要深度参与到源头的种植和初加工环节,和农户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这个计划立刻引起了讨论。有人担心投入过大,周期过长;有人质疑农业领域的专业性不足。但黄道月态度坚决:“这是必须走的路。我们不能一边在高喊文化传承,一边却对滋养这份文化的土地和农民的困境视而不见。这不仅是商业战略,更是我们的责任。”
陈明远再次给予了关键支持:“我同意月儿的看法。构建稳定、高质量且符合我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供应链,是品牌长远发展的基石。这部分投入,可以视为战略投资,董事会会支持。”
计划迅速启动。黄道月亲自带队,成员包括王立军、农业技术顾问(锦绣研究院聘请的专家)、以及几位熟悉农村情况的老员工,第一站就来到了老李叔所在的那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
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空气清新,山峦叠翠,但田地里劳作的多是老人,房屋也略显陈旧,透着一股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寂寥。老李叔见到黄道月一行,又惊又喜,连忙把他们迎进简陋的农家院。
“黄总监,你们是大老板,咋还亲自跑到我们这穷山沟里来了?”老李叔搓着布满老茧的手,有些局促。
“李叔,我们不是来当老板的,是来当伙伴的。”黄道月递上一杯热茶,语气真诚,“锦绣坊能有今天,离不开像您这样坚持种好棉花的农户。我们这次来,是想和大家一起,把这片土地上的好东西,做得更好,卖得更远,让大家的日子也跟着好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黄道月和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促膝长谈。他们了解到,这里的确保留着一些优质的传统棉花、苎麻品种,但种植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主要靠农药,产量和品质都不稳定。村民们守着“金饭碗”,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农业专家现场“把脉问诊”,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方案:推广有机种植,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引入节水灌溉技术;对传统品种进行提纯复壮……锦绣坊承诺提供技术培训、引进优良种苗,并派遣技术员长期驻村指导。
起初,村民们将信将疑。“种了一辈子地,哪有那么多讲究?”“不用农药,虫子吃了咋办?”“瞎折腾,别到时候收成还没以前好!”
黄道月没有强迫,而是先和老李叔等几位思想比较开明的农户合作,开辟了一片“有机示范田”。她甚至亲自下地,跟着专家学习辨认害虫天敌,调配生物农药,虽然动作笨拙,惹得村民们善意地发笑,但也让大家看到了她的决心和诚意。
同时,王立军代表锦绣坊,与村委会和首批参与计划的农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协议不仅保证了收购价格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还明确规定,如果采用有机种植、达到锦绣坊质量标准的原料,收购价将进一步上浮。更重要的是,协议中加入了“品牌溢价共享”条款——未来用这些优质原料制成的高端产品,其销售利润的一部分将返还给合作社,用于村庄发展和农户分红。
这份诚意十足的协议,像一颗定心丸,打消了村民们最后的顾虑。看着示范田里绿油油、长势喜人的作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要求加入“锦绣源头计划”。
仅仅解决种植问题还不够。黄道月发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留守妇女,赋闲在家,缺乏收入来源。她当即决定,在村里投资兴建一座“锦绣工坊”。
工坊的定位并非大规模生产,而是承接一些对环境要求不高、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初加工环节,如棉花的分拣与弹松、苎麻的生物酶脱胶(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基础纱线的捻制,甚至是一些简单的手工刺绣或编织任务,作为锦绣坊产品的点缀或特定系列的部件。
工坊的建立,如同春风吹皱了一池静水。村里的妇女们纷纷报名,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上岗。她们坐在宽敞明亮的工坊里,一边做着熟悉的农活衍生出的工作,一边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计件工资按时发放,虽然不算高,但对于这些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家庭来说,已是一笔可观的进项。一位年轻媳妇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激动得眼眶都红了:“以前在家带孩子,手心朝上问男人要钱,心里憋屈。现在自己也能挣钱了,腰杆子都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