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研究院的智能纺织实验室,最近的气氛有些凝重。
自“宋锦风华”和联名系列大获成功后,黄道月便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领域——智能纺织。她深知,仅靠文化和传统技艺,品牌虽能立足,但要真正引领未来,科技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双翼。然而,这条路远比想象中更加崎岖。
“问题还是老样子,”一位年轻的研发员揉着太阳穴,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导电性要好,就得添加更多的导电材料,但这样一来,面料的柔韧性就大打折扣,穿在身上硬邦邦的,舒适度极差。反过来,追求柔韧和舒适,导电性又上不去,传感器信号传输不稳定,健康监测功能形同虚设。”
另一位负责材料测试的工程师补充道:“我们尝试了各种金属纤维、导电聚合物涂层,甚至是最新的碳纳米管技术,都无法完美平衡导电性、柔韧性和耐用性这三个核心指标。尤其是耐用性,经过多次洗涤或弯折,导电性能衰减得厉害,离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挫败感。智能纺织的概念很美好,市场前景也无比广阔,无论是能自动调温的服装,还是能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的贴身衣物,都足以引发一场新的消费革命。但眼下,这个看似触手可及的未来,却被一道关键的技术瓶颈死死卡住。
黄道月静静地听着团队的汇报,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块触感温润的古玉。她脑海中,属于黄巧儿的记忆碎片与现代材料科学的知识交织碰撞。古人如何让丝线呈现金属光泽?如何在脆弱的织物上实现精密的导引?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古老智慧,能否为眼前的困境带来一丝启发?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黄道月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清澈而坚定,“我们一直试图在现有纤维上‘添加’导电性,能不能找到一种材料,它本身就具备优异的导电性、柔韧性和强度,并且能够与纺织纤维完美结合?”
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林教授(之前合作的纺织专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探究:“道月总,您指的是?”
“石墨烯。”黄道月吐出这三个字,目光明亮。
石墨烯,这个被誉为“新材料之王”的二维碳材料,拥有着近乎完美的物理性能:已知的最高导电导热性、惊人的强度和韧性、以及极致的轻薄。黄道月在海归学习期间,就对这种前沿材料有过深入了解,只是当时技术尚未成熟,成本也居高不下。
“石墨烯?”林教授沉吟道,“理论上,石墨烯确实是理想的材料。但实际应用在纺织品上,挑战非常大。如何将单层或少层的石墨烯均匀地分散并牢固地附着在纤维表面?如何保证其在纺织过程和后续使用中不脱落、不团聚?这在国际上都是难题。”
“我知道很难,”黄道月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难,不代表不可能。黄道婆当年改良纺车织机,不也是在挑战当时的技术极限吗?锦绣坊的根基,就是迎难而上,不断创新。”
她看向林教授和研发团队:“林教授,我希望我们能与国内顶尖的石墨烯研究机构合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资金方面,我会全力支持。我们需要攻克的,就是石墨烯在纺织品中的稳定、均匀分散和牢固附着这三大难题。”
陈明远得知这个决定后,第一时间表示了支持:“道月,你的眼光很准。石墨烯是未来材料的战略制高点,一旦突破,不仅能解决智能纺织的瓶颈,更能为锦绣坊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锦绣基金可以为这个项目提供专项研发资金。”
有了黄道月的决心和陈明远的资金支持,联合攻关团队迅速成立。锦绣研究院与国内一家在石墨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实验室建立了深度合作。
攻关过程异常艰难。石墨烯极易发生团聚,难以均匀分散在溶液中;将其涂覆或复合到纤维上时,结合力差,容易在水洗或摩擦后脱落。团队尝试了物理吸附、化学键合、层层自组装等多种方法,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
实验室里,灯火常常彻夜通明。黄道月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与科研人员一起分析数据、调整方案。她甚至从古代天然染料的悬浮稳定技术中获得灵感,提出了一些关于石墨烯分散剂和界面改性的新思路,让林教授和合作实验室的专家们都大为惊叹。
“道月总,您对材料的直觉和理解力,简直不像一个学纺织工程的,倒像个资深的材料学家。”合作实验室的负责人张博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黄道月只是笑了笑,她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现代知识的积累,又有多少是来自千年之前的“本能”。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优化后,团队取得了一项关键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天然高分子和特殊表面活性剂的复合分散体系,能够将高质量的石墨烯纳米片稳定、均匀地分散在水性或有机溶剂中。同时,他们还开发出一种等离子体辅助的表面处理技术,能够显著增强石墨烯与各种纤维(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之间的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