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51章 第五十一章:传承基地,弦歌不辍

第51章 第五十一章:传承基地,弦歌不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师傅的教学风格,就是一个字——严。他话不多,但眼神锐利如鹰。学徒们的作品,他只扫一眼,就能精准地指出问题所在。“这线捻得像麻花!没用力道!重来!”“布面松垮,纬线没打紧,回去再练一千次!”他的批评直接而严厉,毫不留情,让不少学徒心生畏惧。尤其是对基本功,他更是严苛到近乎“吹毛求疵”的地步。然而,严厉的背后,是对技艺的敬畏和对传承的责任。当看到有学徒真心求教,或者在某个难点上反复琢磨时,他又会默默地走过去,放缓语气,耐心地拆解步骤,甚至手把手地带着对方感受那细微的力道和节奏。有一次,小芳因为总是织错一个复杂的纹样而急得掉眼泪,张师傅看到了,没说什么,只是拿起梭子,在她旁边空着的织机上,放慢了无数倍,将那个步骤完整地织了一遍,然后用手指了指关键的几根经线,转身离开。那一刻,小芳感受到的,是严厉之外的,一种无声的关怀和鼓励。老一辈匠人的风骨,于细微处,尽显无遗。

渐渐地,基地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清晨,伴随着鸟鸣,是学徒们练习基本功的沙沙声;白天,工坊里回荡着纺车吱呀、织机哐当的韵律,间或夹杂着老匠人的指点和学徒们的讨论;夜晚,研究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黄道月会带着几个对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徒,对照古籍和现代文献,探讨工艺改良的可能性。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浮躁,只有沉下心来的专注和对技艺的虔诚。空气中仿佛都漂浮着求知和探索的因子。这里,真正成为了锦绣坊守护传统、孕育创新的心脏。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传承基地并没有完全封闭。黄道月安排定期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学生前来参观体验。看着孩子们好奇地触摸着古老的织机,尝试着将五彩的线穿梭于经纬之间,黄道月感到由衷的欣慰。基地还与几所大学的纺织、设计、考古等专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待学生前来实习、研究,也邀请专家学者前来交流讲座。思想的碰撞,总能激发出新的火花。

这天,基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国家博物馆的研究员和几位纺织史专家。他们是为了一项重要的古代纺织品复原项目而来考察合作可能性的。黄道月亲自接待,带领他们参观了工坊和研究室,详细介绍了基地在古法技艺研究和复原方面所做的努力。

专家们看着那些被精心复原的古代织机部件,翻阅着厚厚的工艺分析报告,又观摩了张师傅和学徒们现场演示的几种濒临失传的技艺,脸上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神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握着黄道月的手,激动地说:“黄总,了不起啊!真没想到,在商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人愿意投入如此大的心力,来守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找对地方了!”

黄道月微笑着,目光投向庭院里正在晾晒的、用古法植物染料染出的各色纱线,阳光下,它们散发着柔和而富有生命力的光泽。她知道,基地的落成启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真正地“活”起来,并且“活”得更好。

而与国家博物馆的这次接触,似乎预示着,一个新的、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篇章,即将开启。弦歌不辍,是为了让古老的乐章,在新时代奏出更华美的声音。黄道月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心中充满了期待。锦绣坊的未来,以及中华纺织文化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等待着她去探索,去创造。她的目光,坚定而明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