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根本不是绕,这是在织毛线团吧?”有人看着自己的失败品,欲哭无泪。
“我的曲线像心电图,还是濒死的那种。”
试验一次次失败,进展停滞不前。刚刚燃起的信心又被浇了一盆冷水,攻关小组陷入了第一个真正的瓶颈期。连黄道月自己,虽然能凭借黄巧儿的记忆做出一些动作,但对于其中最精微的诀窍,也感到有些模糊和隔阂,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难道,“掼”和“绕”的精髓,真的就此失传了吗?
就在团队士气低落之际,黄道月在深夜查阅资料时,偶然翻到了一本残破的、据说是明代织染局流传出来的古籍手稿。手稿上除了文字,还有一些用朱砂绘制的、极其潦草但意蕴生动的指法示意图。
其中一幅图,画的是一只手正在用梭子进行缠绕的动作,旁边用蝇头小楷写着几行注解:“……非唯指力,亦在意先。气随梭走,力贯丝尖。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如蜻蜓点水,轻灵无痕……”
“气随梭走,力贯丝尖……”黄道月反复咀嚼着这八个字,脑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她豁然开朗!原来“掼”和“绕”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手指的动作轨迹,更在于一种内在的“劲力”运用!就像练习书法,笔画的顿挫转折、墨色的浓淡枯湿,靠的是手腕乃至全身力量的微妙传导。缂丝也是如此!梭子的每一次穿行、每一次拨紧,都蕴含着用力的轻重缓急、角度变化,这是一种需要沉浸其中、用心体悟的“指尖绝技”!
黄巧儿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此刻也变得清晰起来。她想起了师父当年是如何手把手地教她感受丝线的“呼吸”,如何在看似重复的动作中,体会力量的细微变化。
顿悟之后,黄道月立刻将自己的领悟,结合手稿上的图示,整理成更容易理解的口诀和分解步骤。
“‘掼’如推舟,顺势而为,力匀线不僵。”
“‘绕’似盘龙,层叠有致,心静纹自生。”
她不再仅仅是示范动作,而是开始引导学徒们感受指尖的“触觉”和“力感”。她甚至设计了一些专门的练习:比如用指尖捻动丝线感受不同的张力;比如在特定的沙盘上用小木棍模拟梭子的运行轨迹和用力变化。
训练是枯燥的,甚至可以说是“魔鬼式”的。每天,学徒们都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这些基础的手感和控制力训练,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黄总,我感觉我快要‘人梭合一’了,做梦都在‘掼’和‘绕’!”一个学徒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抱怨,但他的眼神里,却多了一丝明悟和坚定。
艰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回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奇迹开始发生。
最先突破的是李薇团队里一个极有天赋也极有耐心的女学徒,她率先在样品上织出了一条流畅自然的弧线,引来一片惊呼。紧接着,其他人也陆续找到了感觉。
“掼”出的线条,开始变得柔和生动,不再是僵硬的折线;“绕”出的纹理,也开始呈现出细腻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不再是混乱的线团。虽然距离完美还有差距,但那属于缂丝独有的灵动和韵味,已经开始在他们的指尖悄然绽放。
黄道月让团队再次上机,尝试织造一幅稍微复杂些的图样,融合“勾”、“掼”、“绕”等多种技法。
当新的样品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惊艳了。
相比之前的样品,这幅新样品的精细度、色彩的过渡、图案的立体感,都有了质的飞跃!花鸟的羽毛仿佛带着光泽,仕女的裙摆似乎在随风飘动,山水的层次也更加分明。虽然效率依然低下,但这件样品,已经初步具备了真正缂丝作品的神韵!
“成功了!我们初步掌握了核心技法!”王经理看着样品,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之前投入的巨额资金和承担的巨大压力,在这一刻似乎都找到了价值。
攻克了大部分关键技法,标志着缂丝复原项目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整个团队的士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压抑已久的兴奋和自豪感在工坊里弥漫。
黄道月看着眼前这幅来之不易的样品,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
“把我们掌握的所有技法要点、操作规范、包括那些失败的教训,都详细记录下来。”黄道月转向负责技术记录的研究员,“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资料和操作手册。我们不仅要复原技艺,更要让它能够被传承下去。”
技法的突破,如同打通了血脉。接下来,要赋予这门技艺真正的灵魂,还需要在“纹样”这片更广阔的乾坤中,达到“意匠之境”。
窗外夜色已深,但缂丝工坊里依旧灯火通明。那台复原的缂机旁,年轻的学徒们还在兴奋地交流着心得,指尖仿佛还残留着丝线的温度和力量。属于锦绣坊的缂丝传奇,正从这些指尖,缓缓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