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里头放的一幅字还有一副帖子,是王怀瑾写的字。
桃花直透三层浪,春风引路入京城。
此去提衡直霄汉,丹墀千字折杏枝。
春天已到,桃花灼灼,意寓开春的会试。折杏枝,会试榜单又被称为“杏榜”,王冕这是在祝他杏榜题名。
裴澈笑了下,然后将这幅字和上次的那幅从王怀瑾那里得来的字放在了一起,接着又打开了一旁的帖子。
整整四页,写的全是朝中发生的大事,或天灾或人祸,文武群臣又是怎么样的见解与解决办法。
如大宋实施的“田制不立”政策,开历史之先河,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也促进了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工部尚书当堂谏之,恳求圣上下旨整改。
又如国库空虚,一查后发现,大宋的附属国郦国,每每朝拜带着一堆不值钱的玩意儿,然后大宋还倒贴金银当做他们远道而来的慰劳。陛下知道以后大怒,遂下旨改令革新。
诸如此类等等,王冕都将这些事写的清清楚楚。这些朝廷里的事,寻常人是怎么也无法得知的,而这些消息对于裴澈的策问方面是十分有用的。要知道就算是现代有时候做事也得看上面政策,不然说不定哪天就碰了红线。
四页纸看完,裴澈心里对王冕很是感激,觉得他这个师兄虽然有时候总把他当小孩逗弄,但是对他却是不错的。
裴澈刚准备合上盖子,就发现下面还压着几张纸,拿来一看,居然是他的乡试卷子。
卷子上有几处朱笔,给他指出了这里如果这样表达会更出彩,那里的遣词造句有些歧义,易造成争端,再有哪里写的太过剑走偏锋等等。
无一不是细细挑出,然后再一一指正。
裴澈默然看着这份卷子,然后仔细叠好,和之前的那幅字收到了一处。
又过了半个月,这些日子里裴澈几乎是国子监和太傅府两头跑,哪边有了不懂的,先自己思考一番,若是几番思虑,依旧不懂,他便直接去太傅府问海殷。
如此下来,裴澈觉得自己的文章都提升了不少,而且对遣词造句也把握得更加精准。
之后更是在国子监受到了博士们的一致表扬,就连海殷看了后也连连赞叹,还说他的句式用词比以往斟酌得更加准确了,甚至细枝末节处都无可挑剔了。
二月二十,沾衣杨柳风,杏花吹满头。
咚!
一声锣响过后,试卷开始依次分发下来,文德三十年届会试正式开始。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这便是会试的第一题,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上,能够忘己忘家。
裴澈望着题目,呼出一口气,开始仔细思考着对策,今时不同往日,会试关乎他科举的最终结果,只有会试过了他才有机会殿试。
他思虑再三,又在草稿纸上勾画多次,半刻后才终于从他写的几个破题点中综合选出了最好的一个。
“尽其诚以事君,其能亦不易矣。”
破题之后,便是承题,“盖君事者多,而能致身者少也。如其能致者乎?其成不又尽于事君哉。”
裴澈斟酌过后,又接着写了下去“凡夫身所必能者,并不留余地以处人,推其心一若鞠躬尽瘁……”
第一题并不是太难,裴澈自认为在用式做词方面没有什么大问题,制艺结构也够严谨,题破的水平也和他平日里差不了多少,应当不会有大问题。
一题写罢,裴澈吐出一口浊气,继续看第二题。
看到的瞬间,裴澈差点想吐血,要不是以前王冕提醒过,他怕就真的老老实实写了。
“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简直是送命题啊,一个答不好,以后一个字单拎出来都能被人戳着断章取义。
单看这个题目好像没什么,说的就是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怎么足呢?
可是这句话是大有背景的。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足,君孰与足?”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鲁国当时接连发生了大灾,一有两年蝗灾,百姓收成差,二是当时年年与周边国家打战,三是齐国时时骚扰,所以才有“此所以年饥,用不足”的原因。
鲁哀公于是问有若他该怎么办?然后有若建议从老百姓那收百分之十的税,鲁哀公听后叹气,告诉有若就算收百分之二十的税也不够。有若又回答,百姓都富足,那作为国君怎么会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怎么用度足呢?
裴澈叹了口气,大宋文德七年的时候,也曾闹过蝗灾,而且相当严重,城中甚至有人易子而食。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之后幽州失陷,大宋接连战败,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有传言道,皇帝来位不正,于是上苍特降天罚,以示惩戒。
自古皇帝最怕什么,不是位高权重,也不是权柄旁落,而是最忌皇位不正。